伯克威茨让实验助手制造挫折情境,激怒实验参加者,然后实验安排让被试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实验者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只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实验结果表明,被激怒的人们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是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后来,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武器效应”揭示的是( )对于行为出现的重要作用
A: 侵犯性线索
B: 去个体化行为
C: 挫折
D: 环境背景
A: 侵犯性线索
B: 去个体化行为
C: 挫折
D: 环境背景
举一反三
- 侵犯行为发生过程中的“武器效应”是指 A: 去个体化 B: 兴奋转移 C: 侵犯线索 D: 环境背景
- 武器会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被称之为( ) A: 巴纳姆效应 B: 扫帚星效应 C: 破窗效应 D: 武器效应
- 武器会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被称之为()
- 《挫折-侵犯假说》一书修正并扩充了挫折-侵犯理论的内容。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反应,侵犯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挫折的存在,不一定会导致侵犯行为;但是,侵犯行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结果。请问《挫折-侵犯假说》一书的作者是()。 A: 多拉德 B: 巴克尔 C: 米勒 D: 伯克威茨
- 武器效应: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正如考试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下列各项中哪一项属于武器效应或这一效应的引申( )。 A: 对遭受挫折的人进行激烈的言语刺激,最终导致其采取过激行为造成犯罪 B: 罪犯人室盗窃被主人发现后,看到桌上的水果刀,于是持刀将主人刺死 C: 某人因为心情郁闷携带猎枪外出打猎,路遇两人持刀抢劫,搏斗过程中将其中一名抢劫者射杀 D: 某人意欲行窃,遂拜某“贼王”为师,之后借助专业盗窃工具长期在公共场所实施盗窃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