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轨距加宽值应加在()。
A: 里股
B: 外股
C: 缓和曲线
D: 圆曲线
A: 里股
B: 外股
C: 缓和曲线
D: 圆曲线
举一反三
- 缓和曲线的几何特征是( )。 A: 缓和曲线连接直线和半径为R的圆曲线,其曲率由无穷大变化到0 B: 缓和曲线的外轨超高,由直线上的零值逐渐增加至圆曲线的超高度,与圆曲线的超高相连接 C: 缓和曲线连接半径小于295m的圆曲线时,在整个缓和曲线长度内,轨距加宽呈非线性递增,由零至圆曲线加宽值 D: 缓和曲线是一条曲率、超高均逐渐变化的空间曲线
- 位于曲线地段的隧道,缓和曲线部分分两段加宽,自圆曲线至缓和曲线中点,并向直线方向延长(),采用圆曲线加宽断面。其余缓和曲线,包括自缓和曲线起点向直线方向延长22m,采用圆曲线,加宽值一半进行加宽。 A: 10m B: 15m C: 13m D: 26m
- 缓和曲线具有以下几何特征:()。 A: 缓和曲线连接直线和半径为R的圆曲线,其曲率由零至1/R逐渐变化 B: 缓和曲线的外轨超高,由直线上的零值逐渐增至圆曲线的超高度,与圆曲线超高相连接 C: 在整个缓和曲线长度内,轨距加宽呈线性递增,由零至圆曲线加宽值 D: 使曲线的附加力逐渐产生和逐渐消失
- 缓和曲线的作用不包括( )。 A: 避免离心力突然出现或消失 B: 外轨超高逐渐变化 C: 轨距加宽逐渐变化 D: 引导机车车辆从一股线路跨越另一股线路
- 曲线轨距加宽值规定正确的是()。 A: 曲线轨距加宽应在整个缓和曲线内递减 B: 复曲线应在正矢递减范围内,从较大轨距加宽向较小轨距加宽均匀递减 C: 两曲线轨距加宽按1‰递减,其终点间的直线长度不应短于10m D: 在困难条件下,站线上的轨距加宽可按2‰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