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
A
举一反三
- 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 A: 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B: 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C: 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D: 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 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理的是()。 A: 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B: 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C: 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D: 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 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sub]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sub]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sub]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sub]1[/]植株自交,产生的F[sub]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理的是()。 A: A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B: 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C: C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D: 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 (10分)控制玉米(2n=20)的胚乳非甜质与甜质等位基因(S、s)位于第4对染色体上、控制胚乳粒紫色与无色基因(B、b)和非糯性与糯性等位基因(R、r)都位于第9对染色体上。现欲培育纯合紫色非糯性非甜质(BBRRSS)、纯合白色糯性甜质(bbrrss)和杂合紫色非糯性非甜质(BbRrSs)三个品系,用于遗传学的实验教学。(1)从大田种植的种子中选取表现型为白色非糯性非甜质和紫色糯性甜质的种子,种植并进行杂交,从当年果穗种子(F1)中,选出表现型为白色糯性甜质和紫色非糯性非甜质的种子,能稳定遗传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另一类种子种植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可获得纯合品系。如当年没有获得表现为白色、糯性、甜质的种子,说明上述亲本的基因型中,至少有一对显性基因__________。(2)如果纯合品系构建成功,对两个纯合品系应如何处理,才能保证每年均能获得上述三个品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用杂合子品系自交,统计子代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性状组合比是否符合9:3:3:1。
- 纯种甜粒玉米和纯种非甜粒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粒玉米果穗上结有非甜粒种子,而非甜粒玉米果穗上却找不到甜粒种子。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怎样验证?
内容
- 0
下列哪种性状不属于大突变?( ) A: 豌豆圆粒和皱粒 B: 玉米籽粒的糯性和非糯性 C: 玉米果穗的长度差异 D: 水稻的有芒与无芒
- 1
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将纯非糯性品种与糯性品种杂交得F1,取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凡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花粉的微粒,非糯性与糯性的比例为() A: 1:1 B: 1:2 C: 2:1 D: 不成比例
- 2
禾本科植物一般都分芒的有无,糯质与非糯,甜与非甜的形状表现,这是基因突变的平行性决定的。即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间发生类似的突变。
- 3
中国大学MOOC: 用糯性的水稻和非糯性水稻杂交,F1为中间类型的糯性水稻,F2中大约有1/64为非糯性,其余为由非糯性至糯性的水稻籽粒。由此可以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有 ( )对
- 4
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将纯合子糯性品种与纯合子非糯性品种杂交,将F1的花粉(内含精子)用碘液染色,非糯性花粉呈蓝黑色,糯性花粉呈橙红色。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非糯性花粉与糯性花粉的比应是()。 A: 1∶1 B: 1∶2 C: 2∶1 D: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