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则》规定,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2年。也就是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该知道之日起2年内,如果,权利人未要求、未起诉,义务人也没有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权利人就丧失胜诉权,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
举一反三
- 为了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民事权利,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诉讼时效制度。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之权利的制度。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法律不予保护以下情况,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 A: 10年 B: 15年 C: 20年 D: 25年
- 中国民法规定,民事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50年的,法律不予保护。
- 根据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诉讼时效期间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 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及义务人时起计算 B: 诉讼时效期间可发生中止或者中断 C: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丧失胜诉权 D: 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 【多选题】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下列关于诉讼时效期间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 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B: 诉讼时效期间可发生中止或者中断 C: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丧失胜诉权 D: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 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止的原因是()。 A: 权利人向义务人明确主张其权利 B: 不可抗力 C: 权利人向法院起诉请求保护其权利 D: 义务人向权利人提供履行债务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