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0-29
    使用农药后,某种农业害虫种群抗药性增强,而越冬后存活的大多是对农药敏感的个体。对此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 敏感性的个体在冬季能大量繁殖
    B: 害虫的基因频率不会因自然选择而变化
    C: 农药的选择作用与低温的选择作用相同
    D: 抗药性的个体不耐低温
  • A,B,C

    举一反三

    内容

    • 0

      害虫在接触杀虫剂之前其种群中就已经有抗药性个体存在,随着杀虫剂不断使用,敏感个体被杀死,抗性个体存活下来,并在种群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最终可形成抗性种群。

    • 1

      农业生产中曾大量使用有机磷农药防治棉花害虫,使用多年后,发现害虫抗药性增强,导致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

    • 2

      在一块棉铃虫成灾的地里。喷洒一种新的农药后,98℅的棉铃虫死亡,有2℅的棉铃虫生存下来。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存活的棉铃虫在喷洒农药时躲在叶片下 B: 喷洒农药诱发基因突变,产生了抗药性的个体 C: 可能是另外一种棉铃虫 D: 由于自然突变,原来的群体中存在的抗药性个体存活下来

    • 3

      害虫在接触杀虫剂之前其种群中就已经有抗药性个体存在,随着杀虫剂不断使用,敏感个体被杀死,抗性个体存活下来,并在种群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最终可形成抗性种群。 A: 正确 B: 错误

    • 4

      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这是变异不定向的表现 B: 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C: 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 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定向抗药性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