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在接触杀虫剂之前其种群中就已经有抗药性个体存在,随着杀虫剂不断使用,敏感个体被杀死,抗性个体存活下来,并在种群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最终可形成抗性种群。
对
举一反三
- 害虫在接触杀虫剂之前其种群中就已经有抗药性个体存在,随着杀虫剂不断使用,敏感个体被杀死,抗性个体存活下来,并在种群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最终可形成抗性种群。 A: 正确 B: 错误
- 开始使用某种杀虫剂,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对该种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即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而实验证明,在未使用农药前,某些害虫个体已具有这种抗药性,这证明:害虫种群中个体抗药性存在差异,它来自于生物的变异,杀虫剂的使用对害虫起了选择作用。因此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害虫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 LD50表示:() A: 杀死害虫种群50%个体所需的浓度 B: 抑制病菌50%孢子萌发所需的剂量 C: 杀死害虫种群50%个体所需的剂量 D: 杀死害虫种群90%个体所需的剂量
- 一般通过比较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致死中量(或致死中浓度)的倍数来确定,也可以用区分剂量(即敏感品系的LD99值)方法来测定昆虫种群中抗性个体百分率。对农业害虫来说,如果抗性倍数在5倍(卫生害虫在5,10倍)以上,或者抗性个体百分率在10,一20,以上,一般说昆虫已产生抗药性。
- 昆虫种群由于不同机制而对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产生的抗性,称为多种抗性。
内容
- 0
捕食关系的特点包括()。 A: 种群1杀死种群2 B: 种群1吃掉种群1 C: 种群1吃掉种群2一些个体 D: 种群1吃掉种群2全部个体
- 1
昆虫种群由于不同机制而对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产生的抗性,称为多种抗性。 A: 正确 B: 错误
- 2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A: 生物个体的年龄大小 B: 种群的年龄平均值 C: 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所占比例 D: 种群中个体的年龄范围
- 3
种群中各个体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称为 。
- 4
种群内不同年龄级的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构成种群的年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