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在接触杀虫剂之前其种群中就已经有抗药性个体存在,随着杀虫剂不断使用,敏感个体被杀死,抗性个体存活下来,并在种群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最终可形成抗性种群。
A: 正确
B: 错误
A: 正确
B: 错误
举一反三
- 害虫在接触杀虫剂之前其种群中就已经有抗药性个体存在,随着杀虫剂不断使用,敏感个体被杀死,抗性个体存活下来,并在种群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最终可形成抗性种群。 A: 正确 B: 错误
- 开始使用某种杀虫剂,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对该种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即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而实验证明,在未使用农药前,某些害虫个体已具有这种抗药性,这证明:害虫种群中个体抗药性存在差异,它来自于生物的变异,杀虫剂的使用对害虫起了选择作用。因此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害虫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 LD50表示:() A: 杀死害虫种群50%个体所需的浓度 B: 抑制病菌50%孢子萌发所需的剂量 C: 杀死害虫种群50%个体所需的剂量 D: 杀死害虫种群90%个体所需的剂量
- 昆虫种群由于不同机制而对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产生的抗性,称为多种抗性。 A: 正确 B: 错误
- 一般通过比较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致死中量(或致死中浓度)的倍数来确定,也可以用区分剂量(即敏感品系的LD99值)方法来测定昆虫种群中抗性个体百分率。对农业害虫来说,如果抗性倍数在5倍(卫生害虫在5,10倍)以上,或者抗性个体百分率在10,一20,以上,一般说昆虫已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