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出自白居易之手,那么接下来的两句,涉及了()()哪两个人呢?
周公旦|王莽
举一反三
内容
- 0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首诗体现了( )
- 1
在《放言五首之三》中哪些诗句的平仄形式相同?( ) A: 赠君一法决狐疑 B: 辨材须待七年期 C: 周公恐惧流言日 D: 一生真伪复谁知
- 2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得七年期。”这说明了( ) A: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B: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3
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中写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实践检验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无别的标准 C: 凡经实践证明的认识都不可推翻 D: 实践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 4
在陶行知先生的观点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C: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D: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