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所示一悬臂梁,其中C为截面形心,该梁横截面的( )[img=728x227]17de84cf6c2cc9c.jpg[/img]
A: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B: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C: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D: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A: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B: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C: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D: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D
举一反三
- 图所示一悬臂梁,其中C为截面形心,该梁横截面的( )[img=728x227]18036de86377a84.jpg[/img] A: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B: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C: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D: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 图所示一悬臂梁,其中C为截面形心,该梁横截面的()[img=347x108]17e0b22d1eaed8c.jpg[/img] A: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B: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C: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D: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 一T形截面悬臂梁如图所示,其中C为截面形心,该梁横截面的( )[img=406x151]180396e66235359.jpg[/img] A: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B: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C: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D: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 一T形截面悬臂梁如图所示,其中C为截面形心,该梁横截面的[img=406x151]17e445075ed7208.jpg[/img] A: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B: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C: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D: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 一悬臂梁其截面如图所示,其中C为截面形心,该梁横截面的() A: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B: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C: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D: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内容
- 0
如图所示一悬臂梁,其中C为截面形心,该梁横截面的( )[img=317x99]17e0b8c3a280e9e.jpg[/img] A: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B: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C: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D: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 1
一悬臂梁及其形截面如下图,其中C为截面形心,该梁横截面的( )[img=587x185]18030d23fcebe9a.jpg[/img] A: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B: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C: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D: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 2
一悬臂梁及其⊥型截面如图所示,其中C为截面形心,则该梁横截面上的()[img=506x185]17e0c10d8246b25.png[/img] A: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B: 中性轴为z0,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C: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D: 中性轴为z1,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处
- 3
T形截面悬臂梁受力如图所示,其中Z0通过横截面形心,该梁横截面的( )。[img=564x162]180384e997c61df.png[/img] A: 中性轴为Z1轴,最大拉应力在梁的上边缘处 B: 中性轴为Z1轴,最大拉应力在梁的下边缘处 C: 中性轴为Z0轴,最大拉应力在梁的下边缘处 D: 中性轴为Z0轴,最大拉应力在梁的上边缘处
- 4
一悬臂梁及其⊥型截面如图所示,其中C为截面形心,则该梁横截面上的() A: 中性轴为,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 B: 中性轴为,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 C: 中性轴为,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 D: 中性轴为,最大拉应力在下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