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作品谈一谈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点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氓》、《谷风》等,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孔雀东南飞》。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1.采用对话的形式; 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 《东门行》中妻子和丈夫的对话。 2.采用独白,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 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 3.人物动作和细节的刻画; 如《病妇行》“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写出将死的病妇的母爱。 《陌上桑》“捋髭须”、“著俏头”写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 《孤儿行》“头多虮虱”、“拔断蒺藜”、“瓜车翻覆”等来突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二、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胡应麟:“汉乐府歌谣,采摭(zhi2)闾阎,非由润色;然而质(朴实)而不俚(庸俗),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 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如:《孤儿行》对孤儿的痛苦没有做空洞的叫喊,而是着重于具体描绘,孤儿出身富家,因父母早逝,受尽兄嫂虐待、奴役。行贾、行汲和翻倒瓜车三个情节,极具典型意义:兄嫂的刻薄寡恩、残忍贪婪,令人发指;孤儿的孤苦伶仃、茕立无援,唤起读者无限同情。诗作语言质朴,毫不雕刻,杂言交错,句式灵活。以孤儿的口吻,如泣如诉,哀婉凄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梁启超曾誉之为“是纯写实派第一首诗。” 三、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由于两汉时代紧接先秦,其中虽有少数作品还沿用着《诗经》古老的四言体,但绝大多数都是以新的体裁出现的。新的体裁主要有两种:一是杂言体,一篇之中,由一二字到八九字乃至十字的句式都有;另一是五言体,这是汉乐府民歌的新创,在此以前,还没有完整的五言诗,而汉乐府却创造了像《陌上桑》这样完美的长篇五言。 四、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战城南》作者让死人现身说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诗中的主人公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
内容
- 0
汉乐府民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 1
汉乐府民歌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抒情性。
- 2
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
- 3
“汉乐府”指汉代乐府民歌。
- 4
《陌上桑》是()。 A: 南朝乐府民歌 B: 北朝乐府民歌 C: 汉乐府民歌 D: 汉代文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