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进一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到后来,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怎么理解?
举一反三
- 哪个禅师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形容禅修的三重境界?() A: 慧能 B: 神秀 C: 行思 D: 马祖道一
- 下面能表达超越了主客二分关系,超越了“自我”的是()。 A: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B: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C: “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D: 心外无物
- 下面哪个选项表达出超越了主客二分关系,超越了“自我”?() A: “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B: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C: 心外无物 D: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 中国大学MOOC: 青源惟信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世俗有);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四大皆空的真谛);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最后的“依然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就是对中道谛的表述,亦山亦非山,亦水亦非水。
- 唐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由此得来人生三个境界,即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上述“人生三境界”之说体现了( ) A: 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B: 事物自我发展需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有规律过程 C: 本质和现象相互依存,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D: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