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古書注解中指明古書中成語典故的來源的是
A: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註釋:“論語:楚狂接輿歌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B: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註釋:“以其豺狼之為獸,其心常有害物之暴,故以喻之。”
C: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註釋:“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裏,徑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過百雉。”
D: “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註釋:“養當作義,字之誤也。”
A: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註釋:“論語:楚狂接輿歌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B: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註釋:“以其豺狼之為獸,其心常有害物之暴,故以喻之。”
C: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註釋:“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裏,徑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過百雉。”
D: “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註釋:“養當作義,字之誤也。”
举一反三
- 下列古書注解中串講文義的是 A: “申伯還南,謝於誠歸。”註釋:“謝於誠歸,正是誠心歸於謝國。古人之語多倒,故申明之。” B: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註釋:“以其豺狼之為獸,其心常有害物之暴,故以喻之。” C: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註釋:“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 D: “齊侯伐我西鄙。”註釋:“西當為北,蓋經誤。”
- 主要用來說明通假字,註釋通假義,而且說明通假字讀音的古注術語是? ( ) A: 言 B: 一曰 C: 讀為 D: 謂之
- 訓詁術語中的“曰”、“為”不僅可以用來釋義,還可以用來分別同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 )
-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中“之”的用法與下列哪一句中的“之”相同? A: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B: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C: 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 D: 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
-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中“之”的用法與下列哪一句中的“之”相同? A: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B: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C: 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 D: 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