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竖曲线的半径R=2800m,相邻坡段的坡度i1=-2.1%,i2=-1.1%,变坡点的里程桩号为K10+780,其高程为229.67m。试求:①竖曲线元素;②竖曲线起点和终点的桩号;③曲线上每隔10m设置一桩时,竖曲线上各桩点的高程。
T=½R(i1-i2)=½*2800*(2.1-1.1)%=14mL=2T=2*14=28mE=T²/(2R)=14²/(2*2800)=0.035竖曲线起点桩号K10+780-14=K10+766起点高程=229.67-14*(-2.1%)=229.964终点桩号K10+780+14=K10+794终点高程=229.67+14*(-1.1%)=229.516由于两坡道的坡度均为负值,且i1>i2,故为凹型曲线,y取“+”号。各桩点的高程见下表:
举一反三
- 某条道路变坡点桩号为K18+780, 高程为138.75m, i1=1.0, i2=4.5%,竖曲线半径为6000m,则此变坡点处的竖曲线为凸形竖曲线
- 某转坡点处坡度角ω为6%,竖曲线半径为2000m,变坡点桩号为K1+200,则该竖曲线起点桩号为()。
- 已知道路的竖曲线半径R=5000m,相邻坡段的坡度i1=-1.114%,i2=+0.154%,为凹型竖曲线,边坡点的桩号为K1+67.00,高程为48.60,则K1+660.00的曲线高程H=( )。 A: 48.76 B: 48.83 C: 48.95 D: 48.70
- 计算题:进行某山岭区三级公路纵断面设计,变坡点里程K5+590,其高程为499.81m,其中i1=0.05,i2=-0.03,变坡点处的竖曲线设计标高要求为497.85m。试(1)确定该竖曲线半径及竖曲线要素。(2)计算K5+600处路基设计标高(3)竖曲线半径及竖曲线要素
- 某山岭区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为K6+100,i1=5%,i2=-3%,竖曲线长为320m,则竖曲线半径为()。
内容
- 0
竖曲线起终点对应的里程桩号之差为竖曲线的( )。
- 1
纵断面上某一变坡点处:前坡坡度i1=4%、后坡坡度i2=-2%,那么这个变坡点处应该设置的竖曲线为( )。 A: 凹形竖曲线 B: 凸形竖曲线 C: 圆曲线 D: 缓和曲线
- 2
某公路有连续三个变坡点分别为:K8700、K9100、K9380,对应的设计标高分别为:77.756米、65.356米、68.716米。若变坡点K9100处的竖曲线半径为3000米,试计算:(1)该竖曲线要素(ω、L、T、E)及起点、终点桩号;(2)桩号K9060的路基设计标高;(3)桩号K9150的路基设计标高。
- 3
某凸形竖曲线设计,半径为5000m,切线长100m,变坡点桩号为K5+670,计算点为K5+700,切线高程为100.00m。该点位于竖曲线()(前或后)半支。纵距计算中分子的x等于()m,纵距为()m(保留两位小数),设计高程为()m(保留两位小数)。
- 4
纵断面设计线上某一变坡点处:i1=3%、i2=-5%,该变坡点处所设的曲线为( )。 A: 凹形竖曲线 B: 凸形竖曲线 C: 平曲线 D: 缓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