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Ti质粒载体的特点是( )
A: 会引发植物产生肿瘤。
B: 双链环状DNA分子。
C: 只有25kb的一小部分能进入植物细胞,称为T-DNA。
D: 该质粒已经广泛应用到植物的基因转移。
A: 会引发植物产生肿瘤。
B: 双链环状DNA分子。
C: 只有25kb的一小部分能进入植物细胞,称为T-DNA。
D: 该质粒已经广泛应用到植物的基因转移。
举一反三
- 有关Ti质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Ti质粒上的T-DNA在寄主受根癌农杆菌侵染后可随机整合到植物的染色体。 B: Ti质粒经过人工改造可用作植物转基因的载体 C: T-DNA区的基因在根癌农杆菌细胞体内不表达,只有整合到植物染色体后才表达 D: 引起植物出现肿瘤的基因位于Ti质粒的毒性区
- 关于转基因操作的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①目的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中 ②农杆菌侵染植物伤口并进入细胞 ③重组质粒导入到农杆菌,T-DNA插入植物基因组中 ④遗传特性在受体植物中表达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② D: ①③②④
- 致癌农杆菌含有一种内源质粒,当农杆菌同植物接触时,这种质粒会引发植物产生冠瘿瘤,所以称此质粒为Ti质粒。( )
- Ti质粒中关于T-DNA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从农杆菌转到植物细胞中 B: 作为双链DNA被转移 C: 在植物中导致肿瘤 D: 介导冠瘿碱的合成,作为细菌的营养物
- 土壤农杆菌是基因工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时常用的中间媒介。它含有一个大型的Ti质粒(如图所示),在侵染植物细胞的过程中,其中的T—DNA片段转入植物的基因组。若想用基因工程并通过土壤农杆菌向某种植物中导入抗旱基因,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A: 若用Ti质粒作为抗旱基因的载体,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置应该在T—DNA片段内,且要保证复制起始点和用于转移T—DNA的基因片段不被破坏 B: 将重组Ti质粒导入土壤农杆菌中时,可以用CaCl2处理细菌以增加细胞壁的通透性 C: 用含有重组Ti质粒的土壤农杆菌去感染正在组织培养中的植物细胞,再将被感染后的细胞培养成植株,就可能获得具有抗旱基因的植物 D: 若能够在植物细胞中检测到抗旱目的基因,则说明该基因工程项目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