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君子的人生态度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人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孙子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孙子
A
举一反三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__1__而慎于__2__,就有道而正焉。
- 孔子认为一个人好学,应该做到( ) A: 食无求饱 B: 居无求安 C: 敏于事而慎于言 D: 就有道而正焉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就”的含义是() A: 就是 B: 靠近、看齐 C: 到 D: 完成
- 被视为儒家道德节操最高境界的孔子语录()。 A: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C: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 孔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学习: A: 见贤思齐焉,见不闲内自省也 B: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C: 就有道而正焉 D: 温故而知新
内容
- 0
下列孔子的语录,内容没有涉及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有( )。 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D: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 1
下列孔子的语录,内容没有涉及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有( )。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C: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
下列孔子的语录,内容没有涉及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有()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3
下列孔子的语录,内容涉及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有()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E: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4
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人是()。 A: 荀子 B: 孔子 C: 庄子 D: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