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09 问题

    解释加横线的词: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解释加横线的词: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 2022-06-04 问题

    北宋著名诗人欧阳修被外放做官后,百姓攀车卧辙不想让他离开,于是他写下名句:“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请问,他做官的地方在() A: 颍州 B: 滁州 C: 扬州

    北宋著名诗人欧阳修被外放做官后,百姓攀车卧辙不想让他离开,于是他写下名句:“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请问,他做官的地方在() A: 颍州 B: 滁州 C: 扬州

  • 2022-06-08 问题

    以下例句中的“在”的意思是()。①从此改过前非,再不在金奴家去。②孙子在那里去了也?③亦且这些妇女们偏要在寺里来烧香拜佛。④他那双小脚儿野鸡溜子一般飞快跑在楼跟前。 A: 存在 B: 前往 C: 向 D: 到

    以下例句中的“在”的意思是()。①从此改过前非,再不在金奴家去。②孙子在那里去了也?③亦且这些妇女们偏要在寺里来烧香拜佛。④他那双小脚儿野鸡溜子一般飞快跑在楼跟前。 A: 存在 B: 前往 C: 向 D: 到

  • 2022-06-19 问题

    “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 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 C: 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D: 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B: 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 C: 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D: 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 2022-05-27 问题

    丝织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ǎ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A盛浙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C: C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 D: 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丝织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ǎ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A盛浙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C: C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 D: 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 2022-05-27 问题

    丝织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ǎ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盛浙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C: 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 D: 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丝织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ǎ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盛浙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C: 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 D: 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 2022-06-04 问题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突出的这个特点与睢阳保卫战有何内在联系?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突出的这个特点与睢阳保卫战有何内在联系?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