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16 问题

    试注时间的长短,以注水量稳定为原则,一般要试3-5天。

    试注时间的长短,以注水量稳定为原则,一般要试3-5天。

  • 2022-05-27 问题

    注水井排液后,转注前要进行()。 A: 试注 B: 排液 C: 洗井 D: 冲砂

    注水井排液后,转注前要进行()。 A: 试注 B: 排液 C: 洗井 D: 冲砂

  • 2022-05-31 问题

    白盒测试又称结构测试、逻辑驱动测试或基于程序的测试注:基于代码,不是程序()

    白盒测试又称结构测试、逻辑驱动测试或基于程序的测试注:基于代码,不是程序()

  • 2022-05-27 问题

    注水井排液后,转注前要进行()。 A: A试注 B: B排液 C: C洗井 D: D冲砂

    注水井排液后,转注前要进行()。 A: A试注 B: B排液 C: C洗井 D: D冲砂

  • 2022-07-26 问题

    下列哪项不是判断导管顶端位置的常用方法 A: 导管直径大小 B: 人体骨性标志 C: 血管解剖部位 D: 血管内压力值变化 E: 试注对比剂

    下列哪项不是判断导管顶端位置的常用方法 A: 导管直径大小 B: 人体骨性标志 C: 血管解剖部位 D: 血管内压力值变化 E: 试注对比剂

  • 2021-04-14 问题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来源于大庆油田),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① 谈谈油气田开发开辟试验区的意义与作用; ② 通过开辟生产试验区可得到了油藏的哪些信息? ③ 合注分采、分注合采、分注分采分别是什么意思? ④“大庆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⑤ 谈谈油气田开发开辟试验区其中的哲学思想。 在石油大会战即将发起全面进攻的时刻,会战领导小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避免在油田开发部署上的失策。石油工业部长余秋里指出:“要避免犯错误、要犯错误也只能犯可以改正的错误,不能犯不能改正的错误。”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油田,1960年4月24日,石油会战领导小组决定,将萨尔图油田中部作为大庆油田开发的第一个生产试验区: 这块试验区的面积为22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圈定的480平方公里含油面积的5%。地面交通方便,有铁路在区内贯通,各方面条件相对优于其他地区,地下情况是油层厚度大,产量较高。4月29日,在万人誓师大会上,余秋里部长在下达大会战第一战侵战斗任务时谈到:“大会战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打下一块生产试验区,取得全套油田开发数据,为大规模开发油田创造条件。”在同年5月召开的讨论和确定试验区具体生产部署的五级三结合技术座谈会上,部专家组的李德生提出了油田开发的一整套技术政策和措施,会上有人讲到,外国专家认为搞试验区,好像一套西服的料子,从中间挖下来个窟窿做裤衩。是走自己的路,还是因为“专家”、“权威”的议论而照抄照搬洋本本。经过反复探讨,细心研究,会议确定了萨尔图中部的试验井网。决定在两个注水井排之间布三排油井,排距为600米。萨尔图油层和葡萄花油层各做一套井网,独立开采,井距为250米,试验区的开发原则是早期注水,及时补给能量,内部注水,采用横切割列式注水方式。在以注水为中心的试验同时,采取合注分采、分注合采、分注分采,大井距面积注水,强化注水等10项开发试验内容。 6月,在石油部帮助工作的苏联专家工作组,知道我们发现了大庆油田,要求到大庆看看。那时,中苏关系已经濒临破裂,专家组还没有撤走。人家要来,我们不好拒绝,同时也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唐克问余部长接待的原则如何掌握。余部长说:“外国同志要来,要热情接待,一要尊重,二要虚心,三请人家帮助。有几个问题要注意:介绍资料要准确,现有资料可以都端给他们看,请他们研究分析”。当时部党组的主导思想是,大庆油田是我们自己独立自主地进行勘探、开发、建设的,苏联专家要来参观,我们欢迎,希望他们能够提出意见或建议。因此,对接待工作,部党组做了周密安排,在地质方面做了介绍情况的准备。 苏联专家到达大庆后,会战地质指挥所负责同志向他们介绍了松辽盆地区域情况、各探区情况和生产试验区情况,请他们参观了现场、展览室,看了岩芯和大量的资料。苏联专家在会上没有讲什么,会后单独交谈时,他们讲了一些印象和看法:“了解清楚了,这里是大油田,是很大的油田,可以超过老巴库,可与第二巴库比,是没有想到的高速度。”他们也谈了一些具体问题和意见,如:探井有些油层还应算储量,萨尔图地区深部的高台子油层为什么不试油;第一口探井为什么不取芯;有些井固井质量有问题等。唐克向余部长汇报了苏联专家活动情况。余部长说:“要向他们说明情况,争取他们参加技术座谈会,欢迎他们提意见、帮助。对于一些不同看法,要向他们说明情况,作些解释。第一口井不取芯,不是普遍做法,而是一个特殊做法,是为了尽快见到油,了解有无油层;第一口井不取芯,不是其他探井也不取芯,第一口井见油后,要在其他井更好地取芯,了解油层情况。要把全取芯井排出来,听取他们的意见。苏联专家提的重要意见和建议,要报告部党组研究、处理”。苏联专家组参观以后,作了这样的评价:“松辽的工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榜样,在世界上也是没有见到过的”。 7月2日,会战指挥部召集了油田开发各部门及在生产试验区的各钻井队、各采油队和水利、机械等单位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共800多人参加的萨尔图生产试验区指挥所成立大会。会战领导小组成员焦力人首先指出:“从6月份起猛攻生产试验区已经取得很大胜利,也取得了大量资料,但是要把试验区拿下来还很不够。为了高速度、高水平拿下试验区,要有一个明确的方针。我们的方针就是要达到长期隐定的高产,并且要和每年的合理产量相结问题我们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我们要求做到三年不递减,后五年递减不超过5%,做到了这一步,才算真正达到了高速度、高水平,真正拿下了生产试验区。为此,会战领导小组对各方面工作提出了以下10项要求:1、钻井工程质量必须完好;2、钻井地质工作要做好;3、取芯收获率要高;4、测井工作要成套;5、射孔要射的准、射的透;6、测压要准;7、量油量气要准;8、注水工作摸清水性;9、分析试验工作要及时、系统,要大量地、准确地、全面地做;10、做好系统对比。”最后,焦力人同志指出:“要完成这样巨大的工作,必须有一支坚强的队伍。因此,总指挥部决定组织六路主攻部队,三路辅助部队,迅速开展工作。” 7月5日,三探区生产试验区指挥所召开了生产运动动员大会,参加会议的有以钻井、安装、电测、固井、射孔“五队合一”的一路大军,及采油、供水、油建和科学研究院等五路大军共3000多人,7月1 3日,三探区地层对比大队,为了突击完成生产试验区地层变化规律初步对比图,他们组织了20人,齐心协力,连续苦战了30小时,完成了共计对比长达30米的八条大幅剖面图,每张剖面图上有数十层砂层,有百条以上的曲线,每一砂层,每一条曲线都对比得清清楚楚:完成后的对比图,比原来要求的草图,还要精致一些,把试验区的地层变化规律,初步地绘制出来了,为彻底摸清地下情况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7月25日,康世恩副部长在战区召开五级三结合座淡会开幕式上,再次指出:从8月份开始,要把油井分成四类来进行试验。第一类选择一批注水井,适当放大油嘴子,使油井大量喷油;第二类选择一部分注水井,用中等油嘴,观察油井出油和油层压力变化情况;第三类打出的生产井,采用小油嘴,进行观察试验有什么变化;第四类对现有探井要进一步进行试采,观察、对准数据。 通过以上这一系列的工作,我们对油田就可以预知十年、八年以后是什么样子,就可以正确地进行开采,使我们的工作始终做到高速度、高水平。 在开发试验中,最关键的技术问题就是注水试验,为了突破注水难关,会战领导小组,专门成立了试注前线指挥机构。由会战指挥部副指挥焦力人负责抓注水试验,张文彬副指挥抓水源建设。组织了朱兆明、杨育芝、刘文章、张智会等技术人号吃住在现场,对中7-11井,进行注水试验。中7-11井,已于5月16日开始出油。 9月初,中7-11井开始注水试验。由于当时没有专门的注水泵,只好用钻井的泥浆泵,打到150个大气压,注水成效甚微。再换水泥车试注,泵压提高到200个,结果还是达不到每天注水100方,每天只能注水50方,达不到试验的目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康世恩副部长在采油指挥部召开了汇报会。会上,由刘文章汇报中7-11井注水情况。 汇报之后,大家就按照会上的分工,由朱兆明和刘文章抓注水方案设计,杨育芝抓设备和资料录取工作,连夜改进措施。大家发誓:“水注不进去就跳水泡子里淹死!” 10月的中7-11井,零下20多度的井场,被注水加热炉零上90多度的蒸气笼罩得热气腾腾。为了把井底彻底洗干净,他们用滚开的水,大排量进行洗井。并把水的杂质降到千分之二以下,象眼药水一样干净。康副部长高兴地说:“抓得狠了。” 10月15日,中7-11井注水试验一切准备就绪。当所有的机泵在现场指挥“开始注水”的号令下达的同时,一齐发出了惊天动地的轰鸣。大地在颤动,压力表在摆动。直到3天以后,压力终于稳定下来了,一天注水量由原来50方增到250方。生产试验区第一口注水井(中7-11井)注水成功。在试验过程中,为了资料齐全,曾取样1070个取得数据2671个,测井底温度6次,井下取样3次,并多次创出了注水“七字”规格,即一高(高温度);二大(大排量洗井);三准(新装置对准油层炮眼);四狠(彻底清洗);五稳(试注压力平稳);六清(进口、出口、井底三处水样达到三点一致);七全(资料取全)。中7-11井试验成功,为萨尔图生产试验区进行全面试验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萨尔图中部生产试验区进行试验不久,会战领导小组分别在当年八九月份,又先后决定在西区和东区分别进行生产试验。以后又向南北方向扩展了生产试验区。到1960年底,在试验区里已有注水井121口,生产井101口,面积达60平方公里。在进行开发试验的同时,试验区已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原油。会战当年的8个月,生产原油97万吨。1960年全国原油产量比1959年增产150万吨,增产原油的近三分之二是大庆生产的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来源于大庆油田),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① 谈谈油气田开发开辟试验区的意义与作用; ② 通过开辟生产试验区可得到了油藏的哪些信息? ③ 合注分采、分注合采、分注分采分别是什么意思? ④“大庆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⑤ 谈谈油气田开发开辟试验区其中的哲学思想。 在石油大会战即将发起全面进攻的时刻,会战领导小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避免在油田开发部署上的失策。石油工业部长余秋里指出:“要避免犯错误、要犯错误也只能犯可以改正的错误,不能犯不能改正的错误。”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油田,1960年4月24日,石油会战领导小组决定,将萨尔图油田中部作为大庆油田开发的第一个生产试验区: 这块试验区的面积为22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圈定的480平方公里含油面积的5%。地面交通方便,有铁路在区内贯通,各方面条件相对优于其他地区,地下情况是油层厚度大,产量较高。4月29日,在万人誓师大会上,余秋里部长在下达大会战第一战侵战斗任务时谈到:“大会战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打下一块生产试验区,取得全套油田开发数据,为大规模开发油田创造条件。”在同年5月召开的讨论和确定试验区具体生产部署的五级三结合技术座谈会上,部专家组的李德生提出了油田开发的一整套技术政策和措施,会上有人讲到,外国专家认为搞试验区,好像一套西服的料子,从中间挖下来个窟窿做裤衩。是走自己的路,还是因为“专家”、“权威”的议论而照抄照搬洋本本。经过反复探讨,细心研究,会议确定了萨尔图中部的试验井网。决定在两个注水井排之间布三排油井,排距为600米。萨尔图油层和葡萄花油层各做一套井网,独立开采,井距为250米,试验区的开发原则是早期注水,及时补给能量,内部注水,采用横切割列式注水方式。在以注水为中心的试验同时,采取合注分采、分注合采、分注分采,大井距面积注水,强化注水等10项开发试验内容。 6月,在石油部帮助工作的苏联专家工作组,知道我们发现了大庆油田,要求到大庆看看。那时,中苏关系已经濒临破裂,专家组还没有撤走。人家要来,我们不好拒绝,同时也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唐克问余部长接待的原则如何掌握。余部长说:“外国同志要来,要热情接待,一要尊重,二要虚心,三请人家帮助。有几个问题要注意:介绍资料要准确,现有资料可以都端给他们看,请他们研究分析”。当时部党组的主导思想是,大庆油田是我们自己独立自主地进行勘探、开发、建设的,苏联专家要来参观,我们欢迎,希望他们能够提出意见或建议。因此,对接待工作,部党组做了周密安排,在地质方面做了介绍情况的准备。 苏联专家到达大庆后,会战地质指挥所负责同志向他们介绍了松辽盆地区域情况、各探区情况和生产试验区情况,请他们参观了现场、展览室,看了岩芯和大量的资料。苏联专家在会上没有讲什么,会后单独交谈时,他们讲了一些印象和看法:“了解清楚了,这里是大油田,是很大的油田,可以超过老巴库,可与第二巴库比,是没有想到的高速度。”他们也谈了一些具体问题和意见,如:探井有些油层还应算储量,萨尔图地区深部的高台子油层为什么不试油;第一口探井为什么不取芯;有些井固井质量有问题等。唐克向余部长汇报了苏联专家活动情况。余部长说:“要向他们说明情况,争取他们参加技术座谈会,欢迎他们提意见、帮助。对于一些不同看法,要向他们说明情况,作些解释。第一口井不取芯,不是普遍做法,而是一个特殊做法,是为了尽快见到油,了解有无油层;第一口井不取芯,不是其他探井也不取芯,第一口井见油后,要在其他井更好地取芯,了解油层情况。要把全取芯井排出来,听取他们的意见。苏联专家提的重要意见和建议,要报告部党组研究、处理”。苏联专家组参观以后,作了这样的评价:“松辽的工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榜样,在世界上也是没有见到过的”。 7月2日,会战指挥部召集了油田开发各部门及在生产试验区的各钻井队、各采油队和水利、机械等单位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共800多人参加的萨尔图生产试验区指挥所成立大会。会战领导小组成员焦力人首先指出:“从6月份起猛攻生产试验区已经取得很大胜利,也取得了大量资料,但是要把试验区拿下来还很不够。为了高速度、高水平拿下试验区,要有一个明确的方针。我们的方针就是要达到长期隐定的高产,并且要和每年的合理产量相结问题我们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我们要求做到三年不递减,后五年递减不超过5%,做到了这一步,才算真正达到了高速度、高水平,真正拿下了生产试验区。为此,会战领导小组对各方面工作提出了以下10项要求:1、钻井工程质量必须完好;2、钻井地质工作要做好;3、取芯收获率要高;4、测井工作要成套;5、射孔要射的准、射的透;6、测压要准;7、量油量气要准;8、注水工作摸清水性;9、分析试验工作要及时、系统,要大量地、准确地、全面地做;10、做好系统对比。”最后,焦力人同志指出:“要完成这样巨大的工作,必须有一支坚强的队伍。因此,总指挥部决定组织六路主攻部队,三路辅助部队,迅速开展工作。” 7月5日,三探区生产试验区指挥所召开了生产运动动员大会,参加会议的有以钻井、安装、电测、固井、射孔“五队合一”的一路大军,及采油、供水、油建和科学研究院等五路大军共3000多人,7月1 3日,三探区地层对比大队,为了突击完成生产试验区地层变化规律初步对比图,他们组织了20人,齐心协力,连续苦战了30小时,完成了共计对比长达30米的八条大幅剖面图,每张剖面图上有数十层砂层,有百条以上的曲线,每一砂层,每一条曲线都对比得清清楚楚:完成后的对比图,比原来要求的草图,还要精致一些,把试验区的地层变化规律,初步地绘制出来了,为彻底摸清地下情况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7月25日,康世恩副部长在战区召开五级三结合座淡会开幕式上,再次指出:从8月份开始,要把油井分成四类来进行试验。第一类选择一批注水井,适当放大油嘴子,使油井大量喷油;第二类选择一部分注水井,用中等油嘴,观察油井出油和油层压力变化情况;第三类打出的生产井,采用小油嘴,进行观察试验有什么变化;第四类对现有探井要进一步进行试采,观察、对准数据。 通过以上这一系列的工作,我们对油田就可以预知十年、八年以后是什么样子,就可以正确地进行开采,使我们的工作始终做到高速度、高水平。 在开发试验中,最关键的技术问题就是注水试验,为了突破注水难关,会战领导小组,专门成立了试注前线指挥机构。由会战指挥部副指挥焦力人负责抓注水试验,张文彬副指挥抓水源建设。组织了朱兆明、杨育芝、刘文章、张智会等技术人号吃住在现场,对中7-11井,进行注水试验。中7-11井,已于5月16日开始出油。 9月初,中7-11井开始注水试验。由于当时没有专门的注水泵,只好用钻井的泥浆泵,打到150个大气压,注水成效甚微。再换水泥车试注,泵压提高到200个,结果还是达不到每天注水100方,每天只能注水50方,达不到试验的目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康世恩副部长在采油指挥部召开了汇报会。会上,由刘文章汇报中7-11井注水情况。 汇报之后,大家就按照会上的分工,由朱兆明和刘文章抓注水方案设计,杨育芝抓设备和资料录取工作,连夜改进措施。大家发誓:“水注不进去就跳水泡子里淹死!” 10月的中7-11井,零下20多度的井场,被注水加热炉零上90多度的蒸气笼罩得热气腾腾。为了把井底彻底洗干净,他们用滚开的水,大排量进行洗井。并把水的杂质降到千分之二以下,象眼药水一样干净。康副部长高兴地说:“抓得狠了。” 10月15日,中7-11井注水试验一切准备就绪。当所有的机泵在现场指挥“开始注水”的号令下达的同时,一齐发出了惊天动地的轰鸣。大地在颤动,压力表在摆动。直到3天以后,压力终于稳定下来了,一天注水量由原来50方增到250方。生产试验区第一口注水井(中7-11井)注水成功。在试验过程中,为了资料齐全,曾取样1070个取得数据2671个,测井底温度6次,井下取样3次,并多次创出了注水“七字”规格,即一高(高温度);二大(大排量洗井);三准(新装置对准油层炮眼);四狠(彻底清洗);五稳(试注压力平稳);六清(进口、出口、井底三处水样达到三点一致);七全(资料取全)。中7-11井试验成功,为萨尔图生产试验区进行全面试验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萨尔图中部生产试验区进行试验不久,会战领导小组分别在当年八九月份,又先后决定在西区和东区分别进行生产试验。以后又向南北方向扩展了生产试验区。到1960年底,在试验区里已有注水井121口,生产井101口,面积达60平方公里。在进行开发试验的同时,试验区已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原油。会战当年的8个月,生产原油97万吨。1960年全国原油产量比1959年增产150万吨,增产原油的近三分之二是大庆生产的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