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身药物治疗,最佳选择是如果全身药物治疗,最佳选择是() A: 螺旋霉素+替硝唑 B: 甲硝唑+阿莫西林 C: 螺旋霉素+阿莫西林 D: 螺旋霉素+红霉素 E: 牙周宁
如果全身药物治疗,最佳选择是如果全身药物治疗,最佳选择是() A: 螺旋霉素+替硝唑 B: 甲硝唑+阿莫西林 C: 螺旋霉素+阿莫西林 D: 螺旋霉素+红霉素 E: 牙周宁
福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村落是()。 A: 屏南际下村 B: 周宁浦源村 C: 寿宁西浦村 D: 福安廉村
福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村落是()。 A: 屏南际下村 B: 周宁浦源村 C: 寿宁西浦村 D: 福安廉村
()何人于1996年初写成《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就是为金庸小说进入现代文学寻找依据? A: 周宁 B: 严家炎 C: 陈墨 D: 王一川
()何人于1996年初写成《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就是为金庸小说进入现代文学寻找依据? A: 周宁 B: 严家炎 C: 陈墨 D: 王一川
()“正是政论家的见识、史学家的学养、以及小说家的想像力,三者合一,方才造就金庸的辉煌”是何人的评价? A: 周宁 B: 冷成金 C: 王一川 D: 陈平原
()“正是政论家的见识、史学家的学养、以及小说家的想像力,三者合一,方才造就金庸的辉煌”是何人的评价? A: 周宁 B: 冷成金 C: 王一川 D: 陈平原
()以下哪两人在考察了“金庸热”的台前幕后,最终的结论是“《水浒传》的今天就是金庸小说的明天”? A: 王岳川 B: 陈洪 C: 孙勇 D: 周宁 E: 严家炎
()以下哪两人在考察了“金庸热”的台前幕后,最终的结论是“《水浒传》的今天就是金庸小说的明天”? A: 王岳川 B: 陈洪 C: 孙勇 D: 周宁 E: 严家炎
教学案例1: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康熙年间,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通过寄送传教报告、书信、回忆录等,向欧洲介绍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中国形象,并进而形成长达百年的欧洲“中国热”。 但是,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并更加闭关锁国。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则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开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工业上的空前发展,使英国有了更多的对外扩张要求。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决定以给乾隆皇帝贺寿为名派遣使节访问中国,讨论两国的贸易和建交问题,并希望缔结一项伦敦与北京之间的商业联盟条约,从而得到贸易上的最优惠待遇。英国在出使人选问题上颇费了一番脑筋,他们考虑到中国历来轻商,且官吏傲慢、精明,所以使者必须是与商业无关、地位崇高且办事能力强的人。马戛尔尼(GeorgeMacartney)出身贵族,获有神学硕士学位,做过驻俄公使、爱尔兰事务大臣和印度马德拉斯总督,被英国政府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副使斯当东(GeorgeL.Staunton)是法学博士,代表团其他成员也都是各种专家,有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专家及一些有经验的军官。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给乾隆皇帝的信中写道,他们派人出使中国的目的,绝非谋求扩充本国领土,亦非谋求获取外国财富,而只是为了“研究世界各地的出产,向落后地方交流技术及生活福利的知识”,“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1]但信中还是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珠山(即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在北京设立洋行;得到珠山附近一个岛屿,以便储存货物;在广州附近拨出一小块土地供英商居住;英商货物由广东至澳门在内河行走时,不上税或少上税等。 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使团从朴次茅斯起航。为了向中国显示英国势力的强盛,抑制中国人的傲慢,英国政府让特使和56名使团成员乘坐装有64门炮位的“狮子”号军舰,并选了一支50人的精悍卫队。另外39名成员和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载于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印度斯坦”号。马戛尔尼使团携带的礼品多是代表英国文明的天文地理仪器、钟表、乐器、车辆、兵器、船模等。 1793年8月5日,马戛尔尼使团在天津大沽上岸后,对陆上的中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狮子号”船上的第一大副安德逊在描述当地的炮台时说:“这地方只有一个炮台,仅仅是一个方形的塔,看样子与其说是为了保卫之用,不如说是为了装饰。它虽然是很靠近海面而且临视着江口,但是在围墙上一个大炮也没有。”[2] 8月6日,清政府指派王文善前来处理英国使团事务。王文善雇了一些民船接待英国使节。安德逊发现,中国民船的构造形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但在航海技术方面的科学毫无进展,这些船只与100年前的船只显然是同样的。 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事先写信通知两广总督,说马戛尔尼是前来补祝乾隆皇帝80寿辰的,并带有600箱价值1.5万英镑的礼品,因而清廷方面准备充分,招待热情周到。马戛尔尼从天津到北京所乘的船和轿上都挂着“英吉利贡使”的字样。马戛尔尼虽然对此处置并不满意,但担心反对无效而碍于正事的完成,便未公开抗议。但对清廷要求他必须向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一事,马戛尔尼提出了一个反条件,即要求清廷派一个与他一样等级的官员在英王肖像前也行三跪九叩之礼,以示平等。这个提议被清廷拒绝。经过多次交涉,双方才勉强达成协议:马戛尔尼用谒见英王时最恭敬的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即免冠鞠躬,单腿下跪。在与中国官员打交道的过程中,英国人发现:“从接待大使人员的样子看,在他们的鄙陋的服装表面,和他们所乘的车辆方面,与英国迁移贫民到贫民教区的样子很相像,而和一个强大帝国的代表所应有的尊严不称。”[3] 8月28日,王文善向英国使团传达:皇帝期望大使前往热河相见和接受国书。在前往热河的途中,马戛尔尼等人发现到处都是贫瘠之土。9月14日,马戛尔尼佩带金刚石伯爵勋章,斯当东佩带牛津大学法学博士绶带,在热河行宫觐见乾隆皇帝,清朝军机大臣和珅也一同会见。马戛尔尼单膝下跪,颔首,递交国书后向皇帝献上了黄金和精制并饰有宝石的书籍、珐琅钟表、气枪等礼品,乾隆皇帝也回赐玉如意。马戛尔尼认为,赏赐之物似乎没有多少价值。觐见没有谈实质问题,乾隆简单地询问了英王的情况,赐给马戛尔尼和斯当东各自一杯“御酒”了事。 9月28日,马戛尔尼等人回到北京。马戛尔尼希望用从英国带来的礼物打动中国皇帝,因而在圆明园展示了包括当时西方改良的天文仪器、天体循环模型、英国著名企业制造的最新产品,等等。乾隆看后说:“这些东西好得足以逗乐小孩。”[4]在与和珅就英王国书中所提的要求进行谈判时,马戛尔尼提出开放宁波、舟山附近海岛一处以囤货,割广东省城附近一处供英商居住,裁减关税,自由传教等要求。和珅采取“顾左右而言他”的方法回避。随后,和珅将乾隆皇帝对英王国书的答书转交给马戛尔尼。乾隆的敕谕说:“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无贵重。尔国王此次赉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亲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5]乾隆最后全盘拒绝了英国的通商要求。依照中国法律,使团在中国的停留最长不超过40天。因此,马戛尔尼央求自己掏钱在北京多待几天,目的是加强英王和中国皇帝之间的“牢固的友谊”,并且英王盼望接待中国使节的回访。但和珅避免直接回答,而是将话题转到皇帝对大使健康的关心上,这使马戛尔尼得出结论:官员们极不乐意处理商业事宜。1793年10月7日,马戛尔尼一行只好离开北京。 1794年9月5日,马戛尔尼一行返回英国。该使团的一位成员这样描述他们的出使经历:“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6]马戛尔尼向欧洲人描述对中国的观感时说:东方巨人在蓝布袍子下露出了一双泥足。 资料来源: 1.见文中注释。 2.季压西、陈伟民:《中国近代通事》(一),学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3.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三联书店1995年8月第1版。 思考讨论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试分析其原因。 2.马戛尔尼率团使华失败是否仅仅是中英间的“礼仪之争”? [1][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4页。 [2][英]安德逊著,费振东译:《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50页。 [3][英]安德逊著,费振东译:《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83页。 [4]何伟业:《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115页。 [5]梁廷枬:《粤海关志》第23卷,第8-9页。 [6]周宁编著:《2000年西方看中国》(下),团结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636页
教学案例1: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康熙年间,大量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通过寄送传教报告、书信、回忆录等,向欧洲介绍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产丰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中国形象,并进而形成长达百年的欧洲“中国热”。 但是,在18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并更加闭关锁国。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则以英国产业革命为标志开始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工业上的空前发展,使英国有了更多的对外扩张要求。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决定以给乾隆皇帝贺寿为名派遣使节访问中国,讨论两国的贸易和建交问题,并希望缔结一项伦敦与北京之间的商业联盟条约,从而得到贸易上的最优惠待遇。英国在出使人选问题上颇费了一番脑筋,他们考虑到中国历来轻商,且官吏傲慢、精明,所以使者必须是与商业无关、地位崇高且办事能力强的人。马戛尔尼(GeorgeMacartney)出身贵族,获有神学硕士学位,做过驻俄公使、爱尔兰事务大臣和印度马德拉斯总督,被英国政府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副使斯当东(GeorgeL.Staunton)是法学博士,代表团其他成员也都是各种专家,有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专家及一些有经验的军官。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给乾隆皇帝的信中写道,他们派人出使中国的目的,绝非谋求扩充本国领土,亦非谋求获取外国财富,而只是为了“研究世界各地的出产,向落后地方交流技术及生活福利的知识”,“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1]但信中还是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珠山(即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在北京设立洋行;得到珠山附近一个岛屿,以便储存货物;在广州附近拨出一小块土地供英商居住;英商货物由广东至澳门在内河行走时,不上税或少上税等。 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使团从朴次茅斯起航。为了向中国显示英国势力的强盛,抑制中国人的傲慢,英国政府让特使和56名使团成员乘坐装有64门炮位的“狮子”号军舰,并选了一支50人的精悍卫队。另外39名成员和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载于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印度斯坦”号。马戛尔尼使团携带的礼品多是代表英国文明的天文地理仪器、钟表、乐器、车辆、兵器、船模等。 1793年8月5日,马戛尔尼使团在天津大沽上岸后,对陆上的中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狮子号”船上的第一大副安德逊在描述当地的炮台时说:“这地方只有一个炮台,仅仅是一个方形的塔,看样子与其说是为了保卫之用,不如说是为了装饰。它虽然是很靠近海面而且临视着江口,但是在围墙上一个大炮也没有。”[2] 8月6日,清政府指派王文善前来处理英国使团事务。王文善雇了一些民船接待英国使节。安德逊发现,中国民船的构造形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但在航海技术方面的科学毫无进展,这些船只与100年前的船只显然是同样的。 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事先写信通知两广总督,说马戛尔尼是前来补祝乾隆皇帝80寿辰的,并带有600箱价值1.5万英镑的礼品,因而清廷方面准备充分,招待热情周到。马戛尔尼从天津到北京所乘的船和轿上都挂着“英吉利贡使”的字样。马戛尔尼虽然对此处置并不满意,但担心反对无效而碍于正事的完成,便未公开抗议。但对清廷要求他必须向中国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一事,马戛尔尼提出了一个反条件,即要求清廷派一个与他一样等级的官员在英王肖像前也行三跪九叩之礼,以示平等。这个提议被清廷拒绝。经过多次交涉,双方才勉强达成协议:马戛尔尼用谒见英王时最恭敬的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即免冠鞠躬,单腿下跪。在与中国官员打交道的过程中,英国人发现:“从接待大使人员的样子看,在他们的鄙陋的服装表面,和他们所乘的车辆方面,与英国迁移贫民到贫民教区的样子很相像,而和一个强大帝国的代表所应有的尊严不称。”[3] 8月28日,王文善向英国使团传达:皇帝期望大使前往热河相见和接受国书。在前往热河的途中,马戛尔尼等人发现到处都是贫瘠之土。9月14日,马戛尔尼佩带金刚石伯爵勋章,斯当东佩带牛津大学法学博士绶带,在热河行宫觐见乾隆皇帝,清朝军机大臣和珅也一同会见。马戛尔尼单膝下跪,颔首,递交国书后向皇帝献上了黄金和精制并饰有宝石的书籍、珐琅钟表、气枪等礼品,乾隆皇帝也回赐玉如意。马戛尔尼认为,赏赐之物似乎没有多少价值。觐见没有谈实质问题,乾隆简单地询问了英王的情况,赐给马戛尔尼和斯当东各自一杯“御酒”了事。 9月28日,马戛尔尼等人回到北京。马戛尔尼希望用从英国带来的礼物打动中国皇帝,因而在圆明园展示了包括当时西方改良的天文仪器、天体循环模型、英国著名企业制造的最新产品,等等。乾隆看后说:“这些东西好得足以逗乐小孩。”[4]在与和珅就英王国书中所提的要求进行谈判时,马戛尔尼提出开放宁波、舟山附近海岛一处以囤货,割广东省城附近一处供英商居住,裁减关税,自由传教等要求。和珅采取“顾左右而言他”的方法回避。随后,和珅将乾隆皇帝对英王国书的答书转交给马戛尔尼。乾隆的敕谕说:“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无贵重。尔国王此次赉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亲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5]乾隆最后全盘拒绝了英国的通商要求。依照中国法律,使团在中国的停留最长不超过40天。因此,马戛尔尼央求自己掏钱在北京多待几天,目的是加强英王和中国皇帝之间的“牢固的友谊”,并且英王盼望接待中国使节的回访。但和珅避免直接回答,而是将话题转到皇帝对大使健康的关心上,这使马戛尔尼得出结论:官员们极不乐意处理商业事宜。1793年10月7日,马戛尔尼一行只好离开北京。 1794年9月5日,马戛尔尼一行返回英国。该使团的一位成员这样描述他们的出使经历:“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6]马戛尔尼向欧洲人描述对中国的观感时说:东方巨人在蓝布袍子下露出了一双泥足。 资料来源: 1.见文中注释。 2.季压西、陈伟民:《中国近代通事》(一),学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3.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三联书店1995年8月第1版。 思考讨论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试分析其原因。 2.马戛尔尼率团使华失败是否仅仅是中英间的“礼仪之争”? [1][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4页。 [2][英]安德逊著,费振东译:《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50页。 [3][英]安德逊著,费振东译:《英国人眼中的大清王朝》,群言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83页。 [4]何伟业:《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115页。 [5]梁廷枬:《粤海关志》第23卷,第8-9页。 [6]周宁编著:《2000年西方看中国》(下),团结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6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