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问题

    《毛泽东先生来了!》——这是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的社评。社评讲的是()

    《毛泽东先生来了!》——这是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的社评。社评讲的是()

  • 2022-06-04 问题

    哪份近代报纸几乎每天都发表一篇社评? A: 时务报 B: 循环日报 C: 申报

    哪份近代报纸几乎每天都发表一篇社评? A: 时务报 B: 循环日报 C: 申报

  • 2022-06-03 问题

    项目评价是对方案进行()。 A: 环评 B: 财评 C: 国家经济评价 D: 社评及风险分析

    项目评价是对方案进行()。 A: 环评 B: 财评 C: 国家经济评价 D: 社评及风险分析

  • 2022-06-15 问题

    辛亥革命之后设有“社论”、“社评”、“社说”等名目繁多的社论栏目,并长时间发生重要影响的报纸有( ) A: 《大公报》 B: 《文汇报》 C: 《申报》 D: 《新闻报》 E: 《民报》

    辛亥革命之后设有“社论”、“社评”、“社说”等名目繁多的社论栏目,并长时间发生重要影响的报纸有( ) A: 《大公报》 B: 《文汇报》 C: 《申报》 D: 《新闻报》 E: 《民报》

  • 2022-06-03 问题

    被誉为“报界宗师”的政论家()的社评《蒋介石之人生观》(1927年12月2日)曾经是当时脍灸人口的佳作。 A: 张季鸾 B: 范长江 C: 王芸生 D: 邹韬奋

    被誉为“报界宗师”的政论家()的社评《蒋介石之人生观》(1927年12月2日)曾经是当时脍灸人口的佳作。 A: 张季鸾 B: 范长江 C: 王芸生 D: 邹韬奋

  • 2022-06-06 问题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的一种。 A: 记叙文 B: 议论文 C: 散文 D: 社评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的一种。 A: 记叙文 B: 议论文 C: 散文 D: 社评

  • 2021-04-14 问题

    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就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发表了《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评,其中写道:“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就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发表了《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评,其中写道:“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2022-05-31 问题

    1945年8月,重庆、成都等地发起“拒检运动”,揭开这场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 重庆国讯书店自行出版的黄炎培的《延安归来》一书 B: 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运动”的联合声明发表 C: 重庆杂志界决定出版《联合增刊》 D: 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

    1945年8月,重庆、成都等地发起“拒检运动”,揭开这场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 重庆国讯书店自行出版的黄炎培的《延安归来》一书 B: 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运动”的联合声明发表 C: 重庆杂志界决定出版《联合增刊》 D: 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

  • 2022-06-01 问题

    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发表了《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评,其中写道:“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 结束国共内战 B: 商讨联合抗日 C: 寻求外国援助 D: 争取和平民主

    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发表了《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评,其中写道:“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 结束国共内战 B: 商讨联合抗日 C: 寻求外国援助 D: 争取和平民主

  • 2022-06-05 问题

    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1927年1月6日《大公报》在社评中说:“中国有赤化问题之发生,中国之耻也。”由此可知当时() A: 《大公报》有较浓重的反共色彩 B: 国共第一次合作得到广泛支持 C: 《大公报》反对国民大革命运动 D: 国共第一次合作已经彻底破裂

    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1927年1月6日《大公报》在社评中说:“中国有赤化问题之发生,中国之耻也。”由此可知当时() A: 《大公报》有较浓重的反共色彩 B: 国共第一次合作得到广泛支持 C: 《大公报》反对国民大革命运动 D: 国共第一次合作已经彻底破裂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