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主要X线表现() A: 骨密度正常 B: 骨密度减低 C: 骨密度增高 D: 骨松质密度减低 E: 骨皮质密度减低
骨质疏松的主要X线表现() A: 骨密度正常 B: 骨密度减低 C: 骨密度增高 D: 骨松质密度减低 E: 骨皮质密度减低
代谢性体适能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体适能参数,包括()。 A: 血糖、血脂、骨密度 B: 血糖、血压、身体成分 C: 肌肉密度、血胰岛素 D: 肌肉类型、骨密度
代谢性体适能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体适能参数,包括()。 A: 血糖、血脂、骨密度 B: 血糖、血压、身体成分 C: 肌肉密度、血胰岛素 D: 肌肉类型、骨密度
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为 A: 骨密度小于1个SD B: 骨密度小于15个SD C: 骨密度小于2个SD D: 骨密度小于2.5个SD E: 骨密度小于3个SD
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为 A: 骨密度小于1个SD B: 骨密度小于15个SD C: 骨密度小于2个SD D: 骨密度小于2.5个SD E: 骨密度小于3个SD
下列哪项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A: DXA测量的中轴骨骨密度或桡骨远端1/3骨密度T-值≤-1.0 B: DXA测量的中轴骨骨密度或桡骨远端1/3骨密度T-值≤-2.5 C: DXA测量的中轴骨骨密度或桡骨远端1/3骨密度T-值≤-1.5 D: DXA测量的中轴骨骨密度或桡骨远端1/3骨密度T-值≤-2.0
下列哪项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A: DXA测量的中轴骨骨密度或桡骨远端1/3骨密度T-值≤-1.0 B: DXA测量的中轴骨骨密度或桡骨远端1/3骨密度T-值≤-2.5 C: DXA测量的中轴骨骨密度或桡骨远端1/3骨密度T-值≤-1.5 D: DXA测量的中轴骨骨密度或桡骨远端1/3骨密度T-值≤-2.0
耐力型项目运动员骨密度最高,力量型项目运动员骨密度最低。
耐力型项目运动员骨密度最高,力量型项目运动员骨密度最低。
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骨密度测量的诊断标准是()。 A: 骨密度低于同年龄骨峰值的2.5个标准差 B: 骨密度低于同性别骨峰值的2.5个标准差 C: 骨密度低于同性别、同部位骨峰值的2.5个标准差 D: 骨密度低于同性别、同年龄骨峰值的2.5个标准差 E: 骨密度低于同年龄、同部位骨峰值的2.5个标准差
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骨密度测量的诊断标准是()。 A: 骨密度低于同年龄骨峰值的2.5个标准差 B: 骨密度低于同性别骨峰值的2.5个标准差 C: 骨密度低于同性别、同部位骨峰值的2.5个标准差 D: 骨密度低于同性别、同年龄骨峰值的2.5个标准差 E: 骨密度低于同年龄、同部位骨峰值的2.5个标准差
为什么要测量骨密度?
为什么要测量骨密度?
骨骼病变可表现为 A: 骨密度降低 B: 骨密度增高 C: 骨膜增生 D: 骨质破坏
骨骼病变可表现为 A: 骨密度降低 B: 骨密度增高 C: 骨膜增生 D: 骨质破坏
检测骨密度简单易行的方法是() A: X线平片 B: 定量CT C: 骨代谢生化指标测定 D: 双光线骨密度测定 E: 单光线骨密度测定,
检测骨密度简单易行的方法是() A: X线平片 B: 定量CT C: 骨代谢生化指标测定 D: 双光线骨密度测定 E: 单光线骨密度测定,
临床上通常用T值来判断人体的骨密度是否正常,将检测者检测所得到骨密度与35岁-40岁年龄组健康人的骨密度作比较。
临床上通常用T值来判断人体的骨密度是否正常,将检测者检测所得到骨密度与35岁-40岁年龄组健康人的骨密度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