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29
    关于乙与甲一起取走丁的财物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乙与甲成立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B: 甲的行为构成抢劫罪,乙的行为属于抢夺罪,两者在抢夺罪这一重合犯罪之内成立共同犯罪,即成立抢夺罪的共同犯罪
    C: 乙既不对丁的重伤承担刑事责任,也不对丁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D: 乙不对丁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对丁的重伤承担刑事责任
  • A,C

    举一反三

    内容

    • 0

      甲、乙与丙女共谋勒索财物。由丙女假装卖淫勾引被害人后,甲、乙立即到现场,丙女迅速离开,甲、乙向被害人勒索财物。在被害人识破真相后,甲、乙使用暴力抢劫了被害人1万元。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 甲、乙实施了抢劫,丙女只有敲诈勒索的故意,故甲、乙、丙不构成共同犯罪 B: 因丙女没有分到赃款,故对其敲诈勒索罪,应以情节轻重量刑 C: 甲、乙、丙构成共同犯罪,但甲、乙成立抢劫罪,丙成立敲诈勒索罪 D: 根据部分犯罪共同说,甲、乙、丙构成敲诈勒索罪的共同犯罪

    • 1

      1、甲、乙、丙共同故意伤害丁,丁死亡。经查明,甲、乙都使用铁棒,丙未使用任何凶器;尸体上除一处致命伤外,再无其他伤害;可以肯定致命伤不是丙造成的,但不能确定是甲造成还是乙造成的。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因致命伤不是丙造成的,尸体上也没有其他伤害,故丙不成立故意伤害罪B.对甲与乙虽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但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罪C.甲、乙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罪,丙成立故意伤害罪但不属于伤害致死D.认定甲、乙、丙均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罪,与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并不矛盾 A: 详解见选项D。 B: 详解见选项D。 C: 详解见选项D。 D: 选项A、B、C错误。在共同犯罪中,各个共犯人经过意思联络,相互协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指向犯罪结果,这意味着各个共犯人的行为都是共同犯罪行为这一整体的组成部分。据此,各参加人均须对共同犯罪造成的后果承担刑事责任,因此,“甲、乙、丙共同故意伤害丁,丁死亡”,三人均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 2

      甲雇凶手乙杀害丙,并说明不要造成其他后果。乙几次杀丙均未成功,后来对丙的住宅(周边没有其他人与物)进行爆炸,结果将丙的妻子丁炸死,但丙安然无恙。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B: 甲与乙构成共同犯罪 C: 乙对丙成立故意杀人未遂,对丁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D: 乙对丙成立爆炸罪,对丁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 3

      先后与乙(15周岁)盗窃他人的财物折价1万余元;与丙(18周岁)敲诈他人财物5000余元后又将之杀害;与丁(13周岁)抢劫他人财物1500余元。 本案中,属于共同犯罪的是()。 A: 甲与乙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B: 甲与丙构成敲诈勒索罪的共同犯罪 C: 甲与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 D: 甲与丁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 4

      1、甲、乙、丙共同故意伤害丁,丁死亡。经查明,甲、乙都使用铁棒,丙未使用任何凶器;尸体上除一处致命伤外,再无其他伤害;可以肯定致命伤不是丙造成的,但不能确定是甲造成还是乙造成的。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因致命伤不是丙造成的,尸体上也没有其他伤害,故丙不成立故意伤害罪B.对甲与乙虽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但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罪C.甲、乙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罪,丙成立故意伤害罪但不属于伤害致死D.认定甲、乙、丙均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罪,与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并不矛盾 A: 选项A、B、C错误。 B: 在共同犯罪中,各个共犯人经过意思联络,相互协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指向犯罪结果,这意味着各个共犯人的行为都是共同犯罪行为这一整体的组成部分。 C: 据此,各参加人均须对共同犯罪造成的后果承担刑事责任。 D: 因此,“甲、乙、丙共同故意伤害丁,丁死亡”,三人均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