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善如米,性如水.而性未可谓善也
举一反三
- 提出“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的人物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董仲舒
- “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出自《论语》,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观点
- 董仲舒认为“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因此要想让中民归于善,须对他们施以?
-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 A在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D: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D: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