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语言最富有讽刺性的一项是()
A: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别离不离“柳岸灞桥”。
B: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
C: 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不论反对者还是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
D: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得索然无味。
A: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别离不离“柳岸灞桥”。
B: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
C: 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不论反对者还是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
D: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得索然无味。
举一反三
- ( )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对本民族自觉的归属感。 A: 共同历史渊源 B: 共同的生产方式 C: 共同的语言 D: 共同心理认同
- 《咬文嚼字》中所举与“套板反应”不同、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是() A: 写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B: 写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C: 写茶:“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D: 写做买卖:“端木遗风”
- 《咬文嚼字》中所举与“套板反应”不同、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是() A: A写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B: B写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C: C写茶:“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D: D写做买卖:“端木遗风”
- 哪一项不是一个民族所共同拥有的? A: 共同语言 B: 共同地域 C: 共同经济生活 D: 共同梦想
- 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的稳定的共同体。 A: 共同语言 B: 共同地域 C: 共同经济生活 D: 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