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27 问题

    第四本第一折“绣鞋儿刚半拆,柳腰儿够一搦”句中的“拆”字指什么? A: 分散 B: 长度 C: 毁掉 D: 拆开

    第四本第一折“绣鞋儿刚半拆,柳腰儿够一搦”句中的“拆”字指什么? A: 分散 B: 长度 C: 毁掉 D: 拆开

  • 2021-04-14 问题

    鲁迅曾说,他的农村老家讨媳妇时,并不要什么杏脸柳腰的美人,而是更青睐那些脸色红润、体格健壮的妇女。这表明,在审美上具有

    鲁迅曾说,他的农村老家讨媳妇时,并不要什么杏脸柳腰的美人,而是更青睐那些脸色红润、体格健壮的妇女。这表明,在审美上具有

  • 2022-06-05 问题

    《长生殿·惊变》中描写杨贵妃醉态的句子有() A: 影瀠漾空花乱双眼 B: 娇怯怯柳腰扶难起 C: 冬冬的鼙鼓喧 D: 黑没没乾坤覆翻 E: 困沉沉强抬娇腕

    《长生殿·惊变》中描写杨贵妃醉态的句子有() A: 影瀠漾空花乱双眼 B: 娇怯怯柳腰扶难起 C: 冬冬的鼙鼓喧 D: 黑没没乾坤覆翻 E: 困沉沉强抬娇腕

  • 2022-05-28 问题

    《咬文嚼字》中所举与“套板反应”不同、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是() A: 写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B: 写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C: 写茶:“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D: 写做买卖:“端木遗风”

    《咬文嚼字》中所举与“套板反应”不同、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是() A: 写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B: 写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C: 写茶:“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D: 写做买卖:“端木遗风”

  • 2022-05-28 问题

    《咬文嚼字》中所举与“套板反映”不同、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是()。 A: 写美人:“柳腰桃面”、“王蔷,西施” B: 写才子:“学富五年,才高八斗” C: 写茶:“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D: 写做买卖:“端木遗风”

    《咬文嚼字》中所举与“套板反映”不同、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是()。 A: 写美人:“柳腰桃面”、“王蔷,西施” B: 写才子:“学富五年,才高八斗” C: 写茶:“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D: 写做买卖:“端木遗风”

  • 2022-05-28 问题

    《咬文嚼字》中所举与“套板反映”不同、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是()。 A: 写美人:“柳腰桃面”、“王蔷,西施” B: 写才子:“学富五年,才高八斗” C: 写茶:“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D: 写做买卖:“端木遗风&rdquo

    《咬文嚼字》中所举与“套板反映”不同、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是()。 A: 写美人:“柳腰桃面”、“王蔷,西施” B: 写才子:“学富五年,才高八斗” C: 写茶:“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D: 写做买卖:“端木遗风&rdquo

  • 2022-06-05 问题

    《咬文嚼字》以“柳腰桃面”为例,证明的是(<br/>) A: 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 B: 文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关系 C: 运用文字的习惯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D: 文字运用和文学创作的关系

    《咬文嚼字》以“柳腰桃面”为例,证明的是(<br/>) A: 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 B: 文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关系 C: 运用文字的习惯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D: 文字运用和文学创作的关系

  • 2022-05-28 问题

    《咬文嚼字》中所举与“套板反应”不同、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是() A: A写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B: B写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C: C写茶:“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D: D写做买卖:“端木遗风”

    《咬文嚼字》中所举与“套板反应”不同、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是() A: A写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B: B写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C: C写茶:“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D: D写做买卖:“端木遗风”

  • 2022-05-29 问题

    下列各项中,语言最富有讽刺性的一项是() A: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别离不离“柳岸灞桥”。 B: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 C: 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不论反对者还是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 D: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得索然无味。

    下列各项中,语言最富有讽刺性的一项是() A: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别离不离“柳岸灞桥”。 B: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 C: 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不论反对者还是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 D: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得索然无味。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