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的场域与习性理论。
答∶(1)惯习概念①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塑造、组织实践,生产着历史;但惯习本身又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人们后天所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式的系统,正因为这一点,布迪厄称惯习是一种"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但由于人们将它内化为一种"第二天性",以至于人们已经完全忘记它是一种历史。②总之,用布迪厄本人的话说,惯习就是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个体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产生各种"合乎理性"的常识性行为。所以,惯习是"所有选择所依据的不被选择的原则"。③在理解惯习概念时,既不能将它与意识哲学、主体哲学中的"主观"立足点混淆起来,也不能将它等同干相对比较被动的"习惯",更不能将它视为一种"无意识"。必须同时考虑惯习概念的生成性和历史性。(2)场域概念①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②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另一方面是这些位置彼此之问的客观关系(在布迪厄的理论中,这些关系包括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等)。这两个方面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③在理解场域概念时,首先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日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这正是关系论基本立场的反映。④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不过,布迪厄特别强调,场域中斗争的焦点在于谁能够强加一种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本最为有利的等级化原则。从场域的这一特征来看,行动者的策略正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即特定资本的分配,同时还取决于他们对场域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依赖于他们对场域所采取的观点,也就是从场域中不同位置出发所采纳的不同视角。(⑤场域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人们深陷其中的实践信念并非一种心灵状态,也不是武断遵从一套外界灌输的教条,而是一种身体状态,是被各种社会秩序加以系统利用的体现在身体上的性情倾向,即布迪厄所谓"内在性的外在化"。这正是布迪厄十分关注的符号权力运作的核心。(3)场域与惯习的关系①布迪厄认为,场域与惯习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约关系;场域型塑着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另一方而则是一种知识的或者说是认知建构的关系∶惯习有助干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社会行动者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②布通/还提M人们,在了能解这两种关系时要注意两点∶a.知让的关系取决-十制约的关系,后者先于干前老,场域的结构塑造着惯习的结构;b.社会科学必然是一种"知识的知识",必须包括一种具有社会学基础的现象学,用以考察场域里的那些基本经验。
举一反三
内容
- 0
布迪厄提出习性理论,下面关于习性的界定,哪一个不合布迪厄的原意( )。 A: 习性是人行为的生成机制 B: 习性是由社会结构塑造的心智结构 C: 习性是由生理遗传获得的一套性情倾向
- 1
日常信息查寻理论中指出,影响着人们日常信息行为的三方面因素不包含( )因素。 A: 习性 B: 兴趣 C: 场域 D: 资本
- 2
提出“社会文化区分为不同‘场域’,每一个场域 ,如新闻场,法律场、学术场、艺术场、科学场等等,都是‘一个争夺社会世界的一般真理的斗争场所’”理论的是()
- 3
布迪厄提出的理论是什么?
- 4
“色域绘画”包括两种要素——“色彩”与“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