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上述材料介绍了张骞通西域的()A背景B经过C评价D影响
举一反三
- 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是为了联络()攻打匈奴。 A: 乌孙 B: 大宛 C: 大月氏 D: 大秦
- 张骞第一次通西域是为了联系( )人共同夹击匈奴。 A: 乌孙 B: 大宛 C: 月氏 D: 康居
-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进一步联络( ),以“断匈奴右臂”。 A: 匈奴 B: 月氏 C: 羌人 D: 乌孙
- 材料一:前139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期间历经千辛万苦,前后长达十三年.在经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发现并俘获.张骞被囚禁十余年后,终于寻机逃出来.经过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撒马尔罕)到了阿姆河上游,终于找到了大月氏.大月氏在这一带安居乐业,再也不想去跟匈奴报仇了.张骞回程中又被匈奴人抓住,所幸他再次逃脱,回到了长安.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使命是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以断匈奴右臂”.却正好乌孙发生内乱,又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 1.张骞第一次通西域是为了联系()人共同夹击匈奴 A: 大宛 B: 康居 C: 乌孙 D: 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