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却)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却)了一事道理。”由材料可以推知朱熹认为()。
A: 天理高于人欲
B: 天理存于心中
C: 格物可以明理
D: 格物殊途同归
A: 天理高于人欲
B: 天理存于心中
C: 格物可以明理
D: 格物殊途同归
举一反三
-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最早提出此认知论的是朱熹 B: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C: 材料认为万物皆有理 D: 提出此主张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科学之真
- 《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
-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该言论反映的是()
- 《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 ) A: 通过接触世间事物去体会“理” B: “存天理,灭人欲” C: 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 D: 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
- “一事不穷,则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理”,其言论反映出朱熹() ①主张“格物致知” ②提倡研究具体事物,包括研究自然界事物 ③具有怀疑、创新的科学精神 ④主张“存天理,灭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