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A: 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B: 使理学成为正统思想
C: 有利于市民精神的推广
D: 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A: 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B: 使理学成为正统思想
C: 有利于市民精神的推广
D: 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举一反三
- 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其目的是否定() A: 存天理,灭人欲 B: 格物致知 C: 致良知 D: 人伦即天理
- “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 )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 王阳明和朱熹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要“致知格物”,即致良知;后者要求“格物致知”,即通过对事物的体察而达到对天理的了解和把握。
- 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 A: 心即理也 B: 致良知 C: 天理 D: 格物致知
- 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有哪些? A: 心即理 B: 致良知 C: 存天理,灭人欲 D: 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