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晋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晋绅之家女(婚嫁)唯财是计,不问非类”。这说明()
A: 商人地位提高
B: 商人备受歧视
C: 政府歧视商人
D: 商人狼狈为奸
A: 商人地位提高
B: 商人备受歧视
C: 政府歧视商人
D: 商人狼狈为奸
举一反三
- 《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③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 ④商人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若“并非无奸不商”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 所有商人都是奸商。 B: 所有商人都不是奸商。 C: 并非有的商人不是奸商。 D: 并非有的商人是奸商。 E: 有的商人不是奸商。
- 如果“并非无奸不商”为真,则以下哪项判断一定为真( ) A: 所有的商人都是奸商 B: 所有的商人都不是奸商 C: 并非有的商人不是奸商 D: 并非有的商人是奸商 E: 有的商人不是奸商
- 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科举志》记载: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籍106名;共取举人286名,其中徽、陕、晋籍者213名,均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说明此时期() A: 部分地区的商人广泛享有科考权 B: 市籍者不得宦的古训彻底被打破 C: 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被放宽 D: 政府控制商人势力维护专制集权
- 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科举志》记载: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籍106名;共取举人286名,其中徽、陕、晋籍者213名,均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说明此时期() A: A部分地区的商人广泛享有科考权 B: B市籍者不得宦的古训彻底被打破 C: C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被放宽 D: D政府控制商人势力维护专制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