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就是明显的例证。
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 文已尽而意有余
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 文已尽而意有余
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举一反三
-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A: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B: 文已尽而意有余 C: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D: 言有尽而意无穷
- 司空图在( )中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
-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提出诗歌应该具有() A: 象外之象 B: 景外之景 C: 韵外之致 D: 题外之意 E: 味外之旨
- 谁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A: 司空图 B: 严羽 C: 谢赫 D: 黑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