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
- 请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注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梁惠王下》)
-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③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镜,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④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释】①传:古代典籍文献。②刍荛者:割草打柴的人。③雉兔者:猎取野鸡野兔的人。④阱:陷阱,次指陷民于死。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译文:臣始至于镜,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译文:⑵孟子对比文王之囿和齐宣王之囿,旨在说明什么样的道理?答:
- 给下面的文章加标点齐 宣 王 问 曰 文 王 之 囿 方 七 十 里 有 诸 孟 子 对 曰 于 传 有 之 曰 若 是 其 大 乎 曰 民 犹 以 为 小 也 曰 寡 人 之 囿 方 四 十 里 民 犹 以 为 大 何 也 曰 文 王 之 囿 方 七 十 里 刍 荛 者 往 焉 雉 兔 者往 焉 与 民 同 之 民 以 为 小 不 亦 宜 乎 臣 始 至 于 境 问 国 之 大 禁 然后 敢 入 臣 闻 效 关 之 内 有 囿 方 四 十 里 杀 其 麋 鹿 者 如 杀 人 之 罪 则 是 方 四 十 里 为 阱 于 国 中 民 以 为 大 不 亦 宜 乎
-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中,“芻”、“蕘”、“雉”“兔”都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中,“芻”、“蕘”、“雉”“兔”都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A: 正确 B: 错误
内容
- 0
下列句子中的“者“字不是指示代词的是()。 A: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B: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C: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在焉。 D: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1
下列句子中的“者“字不是指示代词的是()。 A: A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B: B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C: 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在焉。 D: D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2
(四)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章句上》)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孟子·尽心章句下》)1.解释词语(3分)乐: 。 忧: 。 是故: 。2.翻译划线句子(6分)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②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3.请提炼这三则的核心观点。(6分)① ② ③
- 3
下列各句中含有形容词意动用法的句子时____。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C: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也,何也? D: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 4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出自()。 A: 《孟子·离娄上》 B: 《孟子·离娄下》 C: 《孟子·梁惠王下》 D: 《孟子·公孙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