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中谈到“历史的真实不能完全认同那些惯用的‘身陷绝境’、‘弹尽粮绝’、‘敌强我弱’、‘被迫撤离’等,颇有开脱战败责任的词汇。清日战争中,清军的处境恰恰与惯用语的状况完全相反。战争失败并不耻辱,从反省中站起来,再去赢得战争。清国人没有这样做,只在耻辱的呻吟中怨天怨地,最终未能从自身的弊端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作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敌强我弱
B: 清军将士在战场上胆小怕死,离城而逃,主动撤离
C: 北洋水师遭受重创,李鸿章避战自保
D: 封建制度的腐朽,致使国民爱国意识淡泊
A: 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敌强我弱
B: 清军将士在战场上胆小怕死,离城而逃,主动撤离
C: 北洋水师遭受重创,李鸿章避战自保
D: 封建制度的腐朽,致使国民爱国意识淡泊
举一反三
-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清朝在战争中战败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
- 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 “清日战争”在光绪帝的指导下大获全胜
- 清政府在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的失败说明()。 A: 当时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相差悬殊 B: 要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反对腐朽的封建统治 C: 清政府在战争中完全处于劣势 D: 战争的结果完全由战争的性质决定
- 下列对中外战争的描述中,体现中国失败的经济技术原因的是()。 A: 鸦片战争中,中国军队大多处于冷兵器时代,而英军的枪炮和舰船则要先进得多。 B: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奉行“避战保船”的策略,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C: 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但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接受法国条件,签订了《中法新约》。 D: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及亲贵大臣们西逃。后来,清军勾结八国联军,一同屠杀、镇压义和团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