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课堂纪律的含义、功能、类型以及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
(1)课堂纪律的涵义课堂纪律是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与控制,当它们逐渐被学生所接受或内化时,就可以称之为自律,学生就能自觉地自我指导和自我监督。(2)课堂纪律的功能①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它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懂得个人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②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它使学生在遵守社会规范和要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自信、自我控制、忍受挫折等人格品质。③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接受道德准则,并形成道德义务感。它使学生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④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它使学生的行为有所依据,不会因为对自己行为的迷惑、担心而产生焦虑。(3)课堂纪律的类型按照课堂纪律促成的不同主体,课堂纪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教师促成的纪律:指在教师操纵、组织、安排、规定和维护的标准下形成的纪律。②集体促成的纪律:指同辈人集体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要求。③任务促成的纪律:指由于某一特定任务的需要而提出的纪律要求。④自我促成的纪律:即自律。(4)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①促使班级纪律有一个好的开端有成效的教师与成效差的教师在学期开头的管理是有差别的。有成效的教师在开学第一天就使活动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在开学头几周内,他们很少离开班级,坚持课堂教学常规。成效差的教师在第一天就乱了套,或者不向学生讲解有关细则,或者有布置没有检查。在相当程度上,头几周的课堂行为对整个学年的纪律和成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②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只要学生注意学习,把兴趣集中在学习上,他们就不会分心,不会发生其他的违纪活动。教师要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应该做到:第一,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第二,教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维持学生持久的注意;第三,作业难度要适中,学生能完成,从而产生成就感。③非言语线索的运用教师要善于随时随地觉察课堂中每一个学生是否都在专心听讲,当发现某一学生有表现不当行为的迹象时,就要立即采用非言语线索,给学生一个暗示信号。这种非言语线索,既可控制不当行为的产生,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④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在课堂学习中,当某个学生出现不良行为迹象时,教师可以不加理会,而向他提出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这样,他就会感到教师在注意他。当他回答正确时,就获得了成就感,他的正当行为受到了强化,实际上也就抑制住了他的不正当行为。⑤赞扬其他学生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不当行为,可能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向教师挑衅。教师不必去理会他,可以选择他邻座的同学或他最要好的同学加以赞扬。这样可使行为不当的学生感受到,教师已经知道了他的行为表现,他应控制不当行为。⑥正确运用惩罚惩罚要有限度,非不得已,不使用惩罚;惩罚之前,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违纪行为的严重性,并且同意接受惩罚;惩罚后,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帮助,使学生受惩罚后,不仅不再犯错,而且在同样情境下,学会以适当的行为替代不当行为,这就是惩罚的积极目的。如果发现学生有积极的表现,应停止惩罚;不得使用体罚;教师在情绪激动或愤怒的情况下,不要惩罚学生。惩罚应该在学生出现违规行为时及时采取,不要等到学生违纪行为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采取严厉的措施,如开除等。如果到了这种地步,惩罚也就失去了更大的教育价值。
举一反三
内容
- 0
课堂提问不是维持课堂纪律的一种有效方法
- 1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A: 教师促成的纪律 B: 集体促成的纪律 C: 任务促成的纪律 D: 过程促成的纪律 E: 自我促成的纪律
- 2
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 维持动机作用 B: 促进和维持功能 C: 思想教育作用 D: 培养纪律功能
- 3
纪律是课堂最重要的事情。()
- 4
诱导性组织的目的在于促成课堂良好纪律和学习习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