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天下田土数为387万余顷,而洪武二十六年修成的《诸司职掌》则记载为849万余顷。这引发后世史家关于“讹误”、“垦辟”、“亩法差异”和“统计方法不同”的长期争论。这反映出
A: 官修史书的不确定性
B: 历史记录的主观性
C: 历史解释的多样性
D: 历史事实的客观性
A: 官修史书的不确定性
B: 历史记录的主观性
C: 历史解释的多样性
D: 历史事实的客观性
举一反三
-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修撰的政治性 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 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有关的选项是( )。
- 洪武七年(1374年),太祖组织人员制定以唐律为蓝本的《大诰》,历时二十余年,终于在洪武三十年颁布天下。
-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 A.记载的真实性 B: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C.修撰的政治性 D: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 朝廷在浙江停止征漕,终结漕运历史是在()。 A: 清同治四年 B: 清同治六年 C: 清光绪二十六年 D: 清光绪二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