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扬之水》凡三篇。其辞虽有同异,而皆以此起词。窃意诗为乐篇章,《国风》用其诗之篇名,亦必用其乐之音调,而乃一其篇名者,所以标其篇名音调之同,使歌是篇者即知其为此音调也。”试指出下列哪一项中不包含有《扬之水》?
《卫风》
举一反三
- “《诗》有《扬之水》凡三篇。其辞虽有同异,而皆以此起词。窃意诗为乐篇章,《国风》...”试指出下列哪一项中不包含有《扬之水》。
- 《宋刑统》共十二篇,其首篇名是()
-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徵,其徵也不徵。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於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出自()。 A: 《庄子•杂篇•列禦寇》 B: 《庄子•杂篇•寓言》 C: 《庄子•杂篇•徐无鬼》
- 《诗大序》说:“治世之音安以乐,______ ;______ ,其政乖;______ ,其民困。”
- 魏晋时期陆机《文赋》这篇文章中曾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与这种文学观点相似的有 A: 诗者,吟咏情性者也。 B: 从《三百篇》至今日,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C: 修其辞以明其道。 D: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内容
- 0
最能体现孔子的核心“仁”思想的语句是哪一句? A: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1
下列引文和出处有误的一项是( ) A: 安其居,乐其业—《老子》 B: “群居终日,言不及交,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 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D: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论语》
- 2
孔子对“诗三百”思想内容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其爱情是“乐而 ,哀而 。
- 3
孔子收集《诗》,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有“三千余篇”,孔子为教学方便及乐曲的正确音调的校正,将《诗》选出三百篇,实际上是()篇,列为六艺之一。(
- 4
《礼记·乐记》记载:“夫教歌者,使先呼而诎之。其声反清徵者,乃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