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记载: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京兆尹杜悰、御史中丞宇文鼎,以其首罪免其父,有光孝义,请减死配流。彦威与谏官上言曰:“杀人者死,百王共守。若许杀人不死,是教杀人。兴虽免死,不合减死。”诏竟许决流。关于这段史料的理解,错误的选项是
A: 伤害他人的行为不适用自首\n
B: 自首要求犯罪“未发”,上官兴自首在官府已经立案并抓获了其父亲,其行为不属于自首\n
C: 按照唐律规定,出于孝道自首可以减刑\n
D: 本案例反映了“礼”与“法”之间的冲突
A: 伤害他人的行为不适用自首\n
B: 自首要求犯罪“未发”,上官兴自首在官府已经立案并抓获了其父亲,其行为不属于自首\n
C: 按照唐律规定,出于孝道自首可以减刑\n
D: 本案例反映了“礼”与“法”之间的冲突
C
举一反三
- 《旧唐书》记载: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京兆尹杜悰、御史中丞宇文鼎,以其首罪免其父,有光孝义,请减死配流。彦威与谏官上言曰:“杀人者死,百王共守。若许杀人不死,是教杀人。兴虽免死,不合减死。”诏竟许决流。关于这段史料的理解,错误的选项是() A: 伤害他人的行为不适用自首 B: 自首要求犯罪“未发”,上官兴自首在官府已经立案并抓获了其父亲,其行为不属于自首 C: 按照唐律规定,出于孝道自首可以减刑 D: 本案例反映了“礼”与“法”之间的冲突
- 吴某一日与路人王某争执,继而发生打斗,吴某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王某刺死,便逃回家。随即被其父发觉,经其父劝说,吴某与其父一同前往公安机关自首,在途中被公安机关抓获,随后,吴某向公安机关交代了全部犯罪事实,则吴某( )。 A.成立自首 B.只成立坦白 () C.不成立自首 D.上述三项都不对
- 甲乙两人共同策划了一起杀人案件,后分头逃跑。一年后甲因盗窃罪被捕入狱,审判羁押期间甲供述自己的杀人行为并供述乙也共同参与实施了此项杀人行为,警方根据甲提供的线索将乙抓捕归案。对于甲应当如何认定( ) A: 特别自首 B: 自首 C: 特别自首且重大立功 D: 既非重大立功也非自首
- 《唐律》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具体包括:() A: "于人损伤,不可备偿",不在自首之列 B: "于物不可备偿",不在自首之列 C: "私越渡关及奸罪",不在自首之列 D: "私习天文者",不在自首之列
- 《唐律》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具体包括() A: “于人损伤,不可备偿”,不在自首之列 B: “于物不可备偿”,不在自首之列 C: “私越渡关及奸罪”,不在自首之列 D: “私习医药者”,并不在自首之列
内容
- 0
特别自首(准自首或“以自首论”)
- 1
【单选题】甲投毒杀其父,其父中毒尚未死亡,甲急送其父到医院抢救,其父经抢救无效死亡。甲的行为属于()。 A. 故意杀人未遂 B. 故意杀人既遂 C. 犯罪中止 D. 过失杀人既遂
- 2
关于自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 B: 自首的犯罪分子有可能被免除刑事处罚 C: 特别自首的适用主体包括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 D: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 3
关于一般自首与准自首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4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所谓“...余事,亦得免其余罪。”这规定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