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F1中高秆∶矮秆=3∶1,抗病∶感病=3∶1。再将F1中高秆抗病植株分别与矮秆感病植株进行杂交,则产生的F2表现型之比理论上为()
A: 9∶3∶3∶1
B: 1∶1∶1∶1
C: 4∶2∶2∶1
D: 3∶1∶3∶1
A: 9∶3∶3∶1
B: 1∶1∶1∶1
C: 4∶2∶2∶1
D: 3∶1∶3∶1
C
举一反三
- 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和矮杆易感病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显性纯合子高秆抗病小麦和矮秆易感病小麦杂交得F1,F1自交或测交,预期结果不正确的是() A: 自交结果中高秆抗病与矮秆抗病比例为9:1 B: 自交结果中高秆与矮秆比例为3:1,抗病与易感病比例为3:l C: 测交结果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为l:l:l:l D: 自交和测交后代出现四种相同表现型
- 小麦中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现有高秆抗病小麦进行自交,后代中出现高秆抗病、高秆不抗病、矮秆抗病、矮秆不抗病四种类型的比例是59:16:16:9,则两基因间的交换值是()
- 把纯种矮秆玉米用一种激素处理后长成了高秆玉米,这些高秆玉米自交后代中() A: 全部为矮秆 B: 全部为高秆 C: 高秆:矮秆=3:1 D: 高秆:矮秆=1:1
- 把纯种矮秆玉米用一种激素处理后长成了高秆玉米,这些高秆玉米自交后代中() A: A全部为矮秆 B: B全部为高秆 C: C高秆:矮秆=3:1 D: D高秆:矮秆=1:1
- 假设某植物种群非常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 A: 1/9 B: 4/81 C: 1/16 D: 1/8
内容
- 0
番茄红果高秆由显性基因R和H控制,黄果矮秆则决定于其隐性等位基因。2个基因为独立遗传,一杂合的高秆红果植株同黄果矮秆植株杂交,其后代的基因型RrHh与rrhh的比例为 2:1
- 1
假若某植物种群足够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的比例为() A: 1/9 B: 1/16 C: 4/81 D: 1/8
- 2
在独立遗传情况下,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植株杂交,后代表现型分离比为() A: 9:3:3:1 B: 4:4:2:1 C: 1:1:1:1 D: 3:1:3:1
- 3
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感锈病(r)为显性,现以高秆抗锈×矮秆感锈,杂交子代分离出15株高秆抗锈,17株高秆感锈,14株矮秆抗锈,16株矮秆感锈,可知其亲本基因型为( )。
- 4
豌豆中红花对白花为完全显性,两株红花植株杂交,其后代产生了白花植株,该白花植株再与红花姊妹株杂交,产生白花植株的概率是(假设没有发生基因突变) A: 1/4 B: 1/3 C: 1/2 D: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