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7-28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请评价其历史地位。
  • (1)基本内容①清末学制的建立清末颁布学制始于《钦定学堂章程》而成于《奏定学堂章程》。a.“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第一,壬寅学制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第二,癸卯学制1904年1月,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订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因公布时在阴历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详备。b.清末学制的补充与修正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实施中的问题,癸卯学制颁布后又作过一些补充和修正,影响较大的有:第一,在学制中开放了“女禁”。第二,1909年颁布了《变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可以根据师资和入学对象的情况,原《章程》中初等小学完全科的部分课程可以删减,初等小学简易科的年限可缩至4年或3年,课程更为简缩。这些补充和修正措施有助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和范围,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第三,1909年对中学制度进行调整,实行文、实分科,课程各有侧重。②废科举、兴学堂a.废科举: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改革科举内容;第二步是递减科举中额;第三步是完全废止科举。1905年8月,清廷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至此,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告废止。b.兴学堂:科举废除,意味着由封建王朝扶植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体系的彻底崩溃,旧式学校或消亡、或改制,而对新兴的近代教育事业来说,则意味着消除了最大的障碍,各地纷纷开始兴学,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难得的兴办新学的热潮。③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a.改革教育行政体制1905年底,清政府效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下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五司,司下设科,另设司务厅负责内勤。学部的直属单位还有编译图书局、京师督学局、学制调查局、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会议所。1906年,学部奏定,在各厅、州、县建立劝学所,管辖本地学务,设视学一人,由省提学使委派曾出洋留学或曾习师范者担任,地方官监督办理学务。自此,从中央到基层的教育行政体制遂告建立。b.制定教育宗旨1906年3月,根据学部的建议,清帝下谕,正式确定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体现了“中体西用”精神。④留学教育的勃兴在清末新政的激励下,近代留学教育在进入20世纪后骤然勃兴,首先是在1906年前后形成了规模盛大的留日高潮,1901年议行新政后,清政府多次倡导留学,1903年清政府公布《约束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明确了对留学毕业生给予相应的科名奖励办法,留日学生逐年增多。其次是在1908年美国实行“退款兴学”政策后留美潮流逐渐兴起。(2)历史地位科举这一传统教育制度的解体,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了洋务运动后兴办近代学堂的高潮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初步完善。其次,有利于新兴知识分子群体接受自由民权思想,日益获得独立的人格和开放的思想,拯救时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加速器,促动着许多近代化教育因素的出现,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新时代。

    内容

    • 0

      清末“新政”改革的内容涉及( )。

    • 1

      清末新政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 2

      简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评价其改革的历史地位。

    • 3

      清末“新政”的内容有( ) A: 改革官制 B: 改革学制 C: 改革兵制 D: 奖励工商

    • 4

      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