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选项中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平公问 / 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 欲学 / 恐已暮矣
B: 平公曰 /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 / 盲臣安敢戏君乎
C: 少而好学 / 如日出之阳 / 壮而好学 / 如日中之光
D: 老而好学 / 如秉烛之明 / 秉烛之明 / 孰与昧行乎
A: 晋平公问 / 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 欲学 / 恐已暮矣
B: 平公曰 /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 / 盲臣安敢戏君乎
C: 少而好学 / 如日出之阳 / 壮而好学 / 如日中之光
D: 老而好学 / 如秉烛之明 / 秉烛之明 / 孰与昧行乎
举一反三
-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说苑》)
- 寓言故事《何不秉烛》中讲到,晋平公向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 A: 事物的矛盾是相互对立的 B: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依据 C: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 炳烛①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22.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于厅事之东北角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D.游于是乎始2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1)恐已暮矣____(2)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25.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所填不超过五个字)26.以上文段都是谈学习的,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这要求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