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举一反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说苑》)
- 下列选项中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平公问 / 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 欲学 / 恐已暮矣 B: 平公曰 /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 / 盲臣安敢戏君乎 C: 少而好学 / 如日出之阳 / 壮而好学 / 如日中之光 D: 老而好学 / 如秉烛之明 / 秉烛之明 / 孰与昧行乎
- 寓言故事《何不秉烛》中讲到,晋平公向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 A: 事物的矛盾是相互对立的 B: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依据 C: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 炳烛①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22.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于厅事之东北角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D.游于是乎始2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1)恐已暮矣____(2)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25.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所填不超过五个字)26.以上文段都是谈学习的,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这段话启示我们要树立()的学习理念
内容
- 0
【单选题】“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倡导()的学习理念。 A. 自主 B. 全面 C. 创新 D. 终身
- 1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体现了( )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A: 爱岗敬业 B: 关爱学生 C: 教书育人 D: 终身学习
- 2
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啃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枉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韩非子·难一》)
- 3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 4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这段话启示我们要树立( )的学习理念。 A: 全面学习 B: 终身学习 C: 创新学习 D: 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