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文字,回答问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写出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意义?
举一反三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战国时期魏国国君为什么叫梁惠王?2.“河内凶”一句“河”指什么?“凶”怎么解释?3.“河东凶亦然”,“然”是代词,代什么内容?行文运用代词有什么作用?4.“寡人之民不加多”一句流露梁惠王为国家百姓少而忧虑,为什么?
-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r/>凶:
-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解释“凶”。
- 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2)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4)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5)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认为,为了使“民加多”,而且“天下之民至焉”,君王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王好战 C: 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D: 王无罪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