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原是动词,读wei,常用基本义是做。虚化为介词。读wei.它的用法有五种:______ 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这种用法至今仍保留。______ 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______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______ 引进动作行为的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______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名词______ +所+动词”的句式,读wei.
举一反三
- 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为:作介词,介引动作行为的对象,此处可译为:对,向。) B: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作介词,介引动作行为的对象,此处可译为:替,给。) C: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介词,介引时间,可译为“当…时候”。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介词,介引动作行为的对象,此处可译为“为了”。)
- “于”是古代汉语的常用介词,用法多样,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对象与主动发出者等。 A: 正确 B: 错误
- 中国大学MOOC: “于”是古代汉语的常用介词,用法多样,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对象与主动发出者等。
- 《战国策•赵策》:“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其中“于”是()。 A: 引进比较对象的介词 B: 介绍动作行为对象的介词 C: 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介词 D: 介绍动作行为旁及对象的介词
- “以”: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常见用法有五:<br/>______ 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作“又”。<br/>______ 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可译为“来”,也可不译。<br/>______ 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和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br/>______ 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的成分,表示前项动作行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在句法结构上仍是平等的联合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可译为“来”,或不译。<br/>______ 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这种“以”字用法与“而”相近。根据上下文的表达方式可译可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