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他第一次学做家务,是帮妈妈剥洋葱,一边剥,一边流泪。妈妈看见了,教他把洋葱放在水里剥,果然眼睛就不流泪了。从此他记住了,剥洋葱是要放在水里的。 长大了,他结了婚,生了孩子,妈妈却去世了。他便把爸爸接到自己家里住。老人不愿意闲着,便帮着做点儿家务,尤其爱帮着剥洋葱,而且每次都剥得泪水涟涟。 他告诉爸爸,洋葱是要放在水里剥的。爸爸笑笑,下一次,还是这样。他们家现在一个星期总要吃上一回洋葱。 他从来不知道,爸爸原来这么喜欢吃洋葱。 儿子第一次学做家务,也是剥洋葱。他坐在客厅里,听到妻子在教儿子怎么剥,他听着,不由微笑起来,想起妈妈。他去看爸爸,看到老人坐在阳台上,正愣愣地看着面前的一个洋葱。 再后来,他也老了。妻子去世后,他便常常呆呆地坐着,不知干什么好。 他不敢想起妻子,一想起来,他就想哭,这么一个老头子哭,多丢人。 儿子把他接到自己家里,剥洋葱时,他眼睛辣辣的,泪就下来了。儿子看见,告诉他,洋葱是要放在水里剥的。他笑笑,不动。忽然之间,他明白了他的爸爸。 从此,他也爱上了洋葱。 他在儿子家剥洋葱时,忽然明白了什么
A: 爸爸对妈妈的思念
B: 爸爸和儿子的关系
C: 爸爸不喜欢剥洋葱
D: 老人讨厌洋葱味道
A: 爸爸对妈妈的思念
B: 爸爸和儿子的关系
C: 爸爸不喜欢剥洋葱
D: 老人讨厌洋葱味道
举一反三
- 情绪调节的“剥洋葱”法,就是像剥洋葱一样,对自己的问题一层一层内剥,找到问题的“洋葱核”。
- 一天,一个美国老板坐车路过一个小菜市场,看见路边小蔬菜店门口摆着一堆新鲜的洋葱。洋葱的皮晒得红红的,上边还沾着泥巴。老板的父亲是个农场主,老板小时候跟父亲种过洋葱。他来中国这么久了,第一次看到那么新鲜的洋葱,所以感到很亲切。回到办公室以后,他让秘书派人去给他买几个洋葱回来。可是,当秘书把洋葱放到他办公桌上的时候,那几个洋葱只剩中间的那一点小芯了。为什么?原来当总务科的办事员将洋葱买回来之后,马上放在水龙头下把洋葱上面的泥巴洗掉了;交给总务科长后,科长又把洋葱外面的几层粗皮给剥掉了;科长把洋葱交给秘书后,秘书又把洋葱上的红皮剥掉了。洋葱虽然还是那几个洋葱,但早已不是老板当初想要的那种洋葱了。所以,老板当时就把秘书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请问这个案例,主要说明了秘书信息工作的什么要求? A: 及时 B: 准确 C: 全面 D: 适用 E: 原始
- 龙龙认为“儿子”就是年龄比较小的人,他知道自己是爸爸的儿子,却不能理解爸爸也是儿子。这说明他的思维是()
- 用“/”表示出下面句子不同的停顿位置,让句子表达不同的含义。 断句正确的是: 他瞒着爸爸和妈妈把厨房打扫干净。 A: 他瞒着/爸爸和妈妈把厨房打扫干净。 B: 他瞒着爸爸/和妈妈把厨房打扫干净。 C: 他瞒着爸爸和妈妈/把厨房打扫干净。 D: 他/瞒着爸爸和妈妈把厨房打扫干净。
- 毛毛对小朋友说:“昨天爸爸带我去动物园了。其实他爸爸、妈妈计划近期带他去一次动物园。他的说谎行为属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