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某人能不計代價、無論情境、不關對象,「習慣性」地、一致性地表現或實踐那些我們所真愛的特質時,那人才是有美德的人。
举一反三
- 亞里斯多德認為有美德的人,會將特定道德特質習慣化地表現在行為上的人。
- 根據實踐的方式(是否犧牲自己的利益),以及實踐的對象(是否針對特定對象),似乎有個美德的光譜,引領我們從道德義務得實踐不斷去追求美德的最高境界。
- 下列關於『內在評價法』何者敘述錯誤? A: 我們可以透過估計營收成長率,來看公司成長的潛力 B: 估計折現率時可能會無法估計出準確的beta值 C: 估算公司所得稅時,早年的營業虧損無法抵消之後出現的應稅營業利潤 D: 我們需估算現值並且根據生存機率加以調整
- 請判斷以下三段論證的正確性:「如果有客觀的道德標準,我們就能判斷某些道德信念的對錯;現在我們不能判斷哪些道德信念是對或錯,所以並沒有客觀的道德準則。」為無效論證。
- 文化相對論的實際意涵說明了我們無法再批評我們自己社會中如「女子無才便是德」、「學而優則仕」等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