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8月,苏联的三位电影工作者()、()和(),联合发出《()》,提出了著名的“()”理论,改变了有声电影初期只知道“声画合一”的状况。普多夫金在《有声电影的一个原则——音画分立》中指出:“有声电影的主要因素不是音画合一,而是()”,因为“音响的首要作用是增加电影内容的可能的()”。所谓“声画分立”,是指()。声画分立有其生活依据,用爱森斯坦的话来说,就是“符合‘()’”。如果说,()的出现,宣告了有声电影的诞生,那么,()的发现,则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进步。经常被使用的声画分立有以下三种:(1)();(2)();(3)()。
举一反三
- 1931年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公映,这是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影片,标志着中国有声电影的诞生。
- 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亚历山大罗夫联合发出《有声电影声明》,提出了著名的理论是() A: 声画蒙太奇理论 B: 声画合一理论 C: 速剪艺术理论 D: 声画同步理论
- 太阳族电影是日本()时期的序幕。A.默片电影B.有声电影C.新浪潮电影D.世纪末的电影 A: 默片电影 B: 有声电影 C: 新浪潮电影 D: 世纪末的电影
- ()是中国第一部把声音作为表现手段,成功地运用了声画对位等有声电影技巧的电影。
- 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是从无声到有声。一般认为,有声电影诞生的标志,是1927年美国的( )。 A: 《爵士歌王》 B: 《纽约之光》 C: 《浮华世界》 D: 《名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