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并翻译以下语句中“名词作状语”的词语。 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苏轼) ②东犬西吠。(《项脊轩志》归有光) ③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司马迁) ④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杜牧) ⑤群聚而笑之。 (《师说》韩愈)
①中的名词“目”“耳”,位于谓语动词“见”和“闻”前作状语,表凭借、工具,译为“用眼睛”“用耳朵”;②中的名词“西”,位于谓语动词“吠”前作状语,表方位趋向,译为“向西”;③中的名词“间(小路)”,位于谓语动词“行”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式,译为“从小路”;④中的名词“日”,位于谓语“骄固”前作状语,表频率,译为“一天天地”;⑤中的名词“群”,位于谓语动词“聚”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式,译为“成群地”。
举一反三
- 以下文段选自《阿房宫赋》,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则群聚而笑之C.道芷阳间行D.日削月割
- 归有光曾作以下诸文: A: 《先妣事略》 B: 《思子亭记》 C: 《项脊轩志》 D: 《任光禄竹溪记》
-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一句中“师”的用法特点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B: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下列各组句中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彭蠡之口于石钟山焉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C: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徐而察之 D: 然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内容
- 0
下列句中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 日削月割 B: 事不目见耳闻 C: 以地事秦 D: 樯橹灰飞烟灭
- 1
道①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褒禅山记》)( )②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 )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④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 )⑤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 )⑥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 )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⑧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 )⑨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
- 2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道”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 3
三五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珊珊可爱。(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 4
“道芷阳间行”一句中“道”的意思是 A: 走小路 B: 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