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知觉的研究表明()。 A: 对空虚时间倾于短估 B: 对充实时间倾于短估 C: 对充实时间倾于长估 D: 对空虚时间倾于长估
时间知觉的研究表明()。 A: 对空虚时间倾于短估 B: 对充实时间倾于短估 C: 对充实时间倾于长估 D: 对空虚时间倾于长估
将PBMC悬液倾于玻璃培养瓶中,37℃静置1小时,未贴壁的细胞主要是:
将PBMC悬液倾于玻璃培养瓶中,37℃静置1小时,未贴壁的细胞主要是:
炫耀财富、标新立异、倾于自然及表现出欢乐的气氛是( )建筑的四个特点。 A: 巴洛克 B: 哥特式 C: 文艺复兴 D: 罗马风
炫耀财富、标新立异、倾于自然及表现出欢乐的气氛是( )建筑的四个特点。 A: 巴洛克 B: 哥特式 C: 文艺复兴 D: 罗马风
燕子穿林概括了移、靠、 、 、 、仰倾于一体的典型动作。 A: 含 B: 旁提 C: 横拧 D: 前俯
燕子穿林概括了移、靠、 、 、 、仰倾于一体的典型动作。 A: 含 B: 旁提 C: 横拧 D: 前俯
悬崖式树木盆景树干虬曲倾于盆外,树冠下垂若生悬崖峭壁,模拟野外悬崖峭壁苍松探海之势,呈现顽强刚劲的性格。()
悬崖式树木盆景树干虬曲倾于盆外,树冠下垂若生悬崖峭壁,模拟野外悬崖峭壁苍松探海之势,呈现顽强刚劲的性格。()
有的幼儿遇事反应快,容易冲动,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类幼儿的气质类型比较倾于( )。 A: 胆汁质 B: 粘液质 C: 多血质 D: 抑郁质
有的幼儿遇事反应快,容易冲动,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类幼儿的气质类型比较倾于( )。 A: 胆汁质 B: 粘液质 C: 多血质 D: 抑郁质
有的幼儿遇事反应快,容易冲动,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类幼儿的气质类型比较倾于()。 A: 抑郁质 B: 多血质 C: 胆汁质 D: 黏液质
有的幼儿遇事反应快,容易冲动,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类幼儿的气质类型比较倾于()。 A: 抑郁质 B: 多血质 C: 胆汁质 D: 黏液质
【单选题】热情、直率,遇事反应快,容易冲动,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类幼儿的气质类型比较倾于()。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单选题】热情、直率,遇事反应快,容易冲动,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类幼儿的气质类型比较倾于()。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多选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反映自强不息精神的名言。下列能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有() A.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B.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C.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D.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多选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反映自强不息精神的名言。下列能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有() A.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B.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C.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D.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导读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近百年历史,就是不断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2019年5月31.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党上下将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开展新一轮的主题教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距离革命先辈们出发的时刻越远,中国共产党人就越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为什么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近代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面对国家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的危急处境和人民生活不幸的社会现实.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的理论武器,并决心以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里饱含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饱含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情怀。 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从来不否认利益的存在,也不否认对利益的追求,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承认谁的利益,为谁而追求利益。党的二大的决议案中明确写道:“我们共产党不是空谈主义者,不是候补的革命者,乃是时时刻刻要站起来为无产阶级利益努力工作的党。”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先,始终以人民幸福作为衡量一切活动的标尺,所以才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西时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1,为人民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作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人民立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正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马克思本人以及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标志的《共产党宣言》中都充分表明了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奋斗的初心。 1835年8月,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提交了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论文。在该文中,青年马克思充分表达了自己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远大志向。马克思在论文中这样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并不是对立的,恰恰相反.人的本性就是要在人生追求中将二者统一起来:"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马克思进-一步指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无声息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认为,只有将自己有限的人生投入到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事业中,人生的价值才能真正彰显。 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就是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幸福。马克思本人终其一生都践行了自己年轻时所确立的理想。1848年2月所发表的《共产党宣言》进--步发展了马克思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是这样表述他年轻时所提出的崇高理想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能够使得绝大多数人利益可以得到保障.人人都可以自由全面追求幸福的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以往所有的社会形态中,因为人和人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绝大多数人都不能享受充分的自由和发展。马克思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理想就是要消除这种不平等,为遭遇着不平等待遇的绝大多数人而战斗,使得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幸福正是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人民群众也是实现自己利益的根本力量。“劳动者是创造各种物品者,所以劳动者应该享受劳动者所创的东西。”历史的发展是与人民群众对总体利益的追求一致的。因此,谁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谁就会得到人民的支持,谁就拥有永不干涸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承继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认识到人民群众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正是这一科学认识使得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融人人民群众中,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断地取得胜利。 2.为人民谋幸福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情感共鸣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备受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起,就已经对中国人民悲惨的生活现状有了充分的认识。在党的二大的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对劳苦群众受压迫的状态做了细致分析。宣言指出,中国三亿的农民因为地少人多、天灾战祸,加之受到军阀盘剥和外国商品的压迫,已经陷人贫困穷苦;手工业者、小店主、小雇主的境遇也异常艰难。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是激发革命力量的导火索。除此之外,党的二大还特别注意到了少年工人待遇不公的问题以及妇女问题,并直言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无产阶级妇女地位已如同奴隶。同时.这种认识反映在共产党员个人身上就是他们立志要为劳苦群众而奋斗的热烈感情。如俞秀松在致父亲的信中说:“我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我在最近的将来恐还不能帮助家中什么....请你们暂且恕我,我将必定要总报答我最可爱的人类!”而关向应在给叔父的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愿,他写道:“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此侄素日所抱负.亦侄唯一人生观也。”人民生活的不幸是刺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走向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正是对近代中国人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的直接回应。 3.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大的群众党"定位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充分体现在对自己的定位。上。党的二大指出.中国共产党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深深扎根于群众.使得中国共产党显著区别于一.切资产阶级政党,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 党的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强调了两条组织纪律,其中一条就是“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人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中国共产党指出,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而是“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既是为群众的利益奋斗,就应该深人到群众中去。中国共产党人工作的场所不是研究会、图书馆,而是在群众中。该文的最后再次强调:我们共产党要成为“一个能够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大的群众....我们的活动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党的二大这一.文件对党群关系作了根本性规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一脉相承。在革命实践中.它逐渐发展为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胜利的法宝。而它的出发点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将自己定位为“大的群众党”,就是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作用。要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就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正是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的驱使之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坚守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并从人民群众中得到了不竭的智慧和力量。 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近代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所脱胎的历史环境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具有强烈的使命自觉。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带着使命出生的政党。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在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危机意识之外,同时催生了“中华民族复兴”这一时代使命。它是国人对民族继续奋进向上的期许——中华民族重现作为世界先进民族的荣光。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承接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1."振兴中华”开启对民族复兴使命的思考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在世界文明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又朝的“文景之治”,大唐的“开元盛世”,宋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元明清的辽阔疆域,中华民族有足以骄傲于世界的资本。对于伟大民族的身份追求与人同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灵魂之中。即使是在近代国运低落时期,中国人衣然期待能够重新成为领头船舰,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复兴”口号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九一八”事变之后。但是对于中华民族复兴使命的思考却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萌芽。最早提出“振兴中华”这一时代要求的是孙中山。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阐明了成立兴中会的目的,正式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孙中山认为,要振兴中华,就要推翻已经成为洋人朝廷的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大力发展经济和教育,建设强大的国防。同时,孙中山的“振兴中华”以赶超西方为奋斗目标:“间尝统筹全局,窃以中国之人民材力,而能步武泰西,参行新法,其时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盖谓此也。”)孙中山对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抱有信心,他说:“古时所谓文明之中心点如埃及、希腊、罗马等,皆已不可复者。近日阿利安民族之文明,特发达于数百年前耳。而中国之文明已著于千年前,此为西人所不及,但中间倾于保守,故让西人独步。然近今十年思想之变迁,有异常之速度。以此速度推之,十年、二十年之后不难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即或胜之焉,亦非不可能之事。”与此同时,梁启超以“少F中国”为喻,同样表露了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期盼。他以“人之老少”比拟国之老少”,并指出中华民族的复兴在于少年。梁启超说:“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制造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王也。”此外,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也提出要通过“古学复兴”来实现民族的复兴。 五四时期,国人对于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思考有了进一步发展。一是中华民族”乃境内各民族共同体的观点得到确立和认同,这就使得“中华民族复兴”有了明确的主体指向。二是不同阶层和派别的人继续提出了自己对于民族复兴内涵和路径的思考。孙中山提出要通过恢复民族精神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他指出,中国由“世界中独强”到“现在还不如殖民地”的原因就在于失去了民族精神,因此“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以梁启超、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则发展了清末国粹派以“文化复兴”来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他们提出,通过调和东西方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二者长短互补,可以走出一条中国文化的新出路。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中,李大钊所提出的“青春中华”和“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突出地表现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对于中华民族复兴这--时代使命的自觉意识。 李大钊认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在于青年,提出了“青春中华之创造”,他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写道:“个人有个人之青春,国家有国家之青春。今者,白发之中华垂亡,青春之中华未孕”,"吾人须知吾之国家若民族,所以扬其光华于二十棋之世界者,不在陈腐中华之不死,而在新荣中华之再生;青年所以贡其精神于吾之国家若民族者,不在白发中华之保存,而在青春中华之创造”。这其实暗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民族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青年人,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是由青年人来承担创造的,这一点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论”颇为相似。他在《青春》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凡以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了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者,固莫不唯其青年是望矣。”李大钊号召青年建设“青春中华”的呼唤,已经充分表明了其对民族复兴使命的自觉性。第二层意思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在于维系之前“陈腐中国”,而在于创造一个新的“青春中华”。这就是说,李大钊所理解的民族复兴绝对不是倒退向后的复古,而是要向前发展。这层意思在《新中华民族主义》中表达得更为直接,他说:“今日民族之问题,尤非苟活残存之问题,乃更生再造之问题也。”在文中,李大钊还对中华民族的内涵作了现代性意义上的阐释,他说:“吾国历史相沿最久,积亚洲由来之数多民族冶融而成此中华民族.领域不分,血统全泯也久....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矣。”只有先达成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才能达成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认同.前者是后者的理念基础。同时,李大钊还具有相对宽阔的国际视野,指出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于整个亚洲的崛起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使命的积极回应 “民族复兴”是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它是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催生而来。但是“复兴”区别于甚至是高于“救亡”。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一股重要驱动力。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下,如果没有它作为民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那么中华民族将有可能丧失自己作为完整历史文化主体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必然将丧失作为独立民族存在的理由。因此,要使中华民族免于灭亡,就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复兴为使命正是对时代使命的积极回应。 第一,“民族复兴”先要解决民族生存的现实问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国人对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已经有所思考。从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角度来看,这些思考和设想虽然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民族复兴使命的达成必须以民族获得独立和解放为前提。但不论是通过恢复传统文化复兴,还是恢复民族固有精神,或者是将民族复兴使命寄托于青年,都未涉及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问题,也就是说缺乏对于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缺少对社会现实层面的思考。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有两个层次:一是民族在现实层面的生存危机,二是民族在文化层面的传承危机。实现民族复兴就是要解决这两种层面的危机。中国共产党在思考民族复兴使命时,首先关注的就是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如果不能先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不管是恢复国学传统还是培养青年,都将无济于事。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鸦片战争后的历史表明,“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想要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共产党接过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旗帜后,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在革命实践中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便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军阀和国际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痛苦的根源,不打倒二者.就不可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人民群众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但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只完成了民族复兴的使命起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过程的艰辛摸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民族复兴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第二,“民族复兴”必须实现“向前发展”。对民族复兴使命的理解从源头起就存在着“旧”与“新”的分歧。民族复兴是全面恢复国家的旧日荣光,还是要实现新的发展?对于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的民族复兴,是民族实现新发展的复兴。中国共产党要建设一个怎样的新中国.就是在回答该实现什么样的民族复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民族复兴是要“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是什么样的呢?一是它必然是民族系统地全面地向前发展,即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单纯某个方面的兴盛,而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是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均衡发展的复兴。二是它必然是要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复兴,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是新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在旧中国政治、经济条件下产生的 旧文化不能适应新中国新社会的要求。因此,中国新文化是要向前发展,而不是复古倒退。同理,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是要全方面地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践行使命的历程,就是国家走向富强,民族走向振兴,人民走向幸福的征程,就是中华民族全方位向前发展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深刻认识到,党成立时所确立的初心和使命,现在还未最终实现。当下,世情国情党情已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考验着中国共产党把握客观环境的能力,又考验着中国共产党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坚守初心使命就是对能力的锻炼。正因为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的要求愈高,国际国内环境愈复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就愈为重要。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坚定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忘革命先辈们的初心,不忘党为什么而成立,为什么而出发。初心如磐,中国共产党在前进路上就永远充满力量。 以下说法不符合文章观点的是()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导读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近百年历史,就是不断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2019年5月31.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党上下将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开展新一轮的主题教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距离革命先辈们出发的时刻越远,中国共产党人就越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为什么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近代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面对国家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的危急处境和人民生活不幸的社会现实.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的理论武器,并决心以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里饱含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饱含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情怀。 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从来不否认利益的存在,也不否认对利益的追求,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承认谁的利益,为谁而追求利益。党的二大的决议案中明确写道:“我们共产党不是空谈主义者,不是候补的革命者,乃是时时刻刻要站起来为无产阶级利益努力工作的党。”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先,始终以人民幸福作为衡量一切活动的标尺,所以才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西时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1,为人民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作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人民立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正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马克思本人以及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标志的《共产党宣言》中都充分表明了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奋斗的初心。 1835年8月,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提交了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论文。在该文中,青年马克思充分表达了自己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远大志向。马克思在论文中这样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幸福与自身的完美并不是对立的,恰恰相反.人的本性就是要在人生追求中将二者统一起来:"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马克思进-一步指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无声息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认为,只有将自己有限的人生投入到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事业中,人生的价值才能真正彰显。 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就是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幸福。马克思本人终其一生都践行了自己年轻时所确立的理想。1848年2月所发表的《共产党宣言》进--步发展了马克思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是这样表述他年轻时所提出的崇高理想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能够使得绝大多数人利益可以得到保障.人人都可以自由全面追求幸福的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以往所有的社会形态中,因为人和人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绝大多数人都不能享受充分的自由和发展。马克思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理想就是要消除这种不平等,为遭遇着不平等待遇的绝大多数人而战斗,使得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幸福正是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人民群众也是实现自己利益的根本力量。“劳动者是创造各种物品者,所以劳动者应该享受劳动者所创的东西。”历史的发展是与人民群众对总体利益的追求一致的。因此,谁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谁就会得到人民的支持,谁就拥有永不干涸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承继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认识到人民群众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正是这一科学认识使得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融人人民群众中,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断地取得胜利。 2.为人民谋幸福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情感共鸣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备受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起,就已经对中国人民悲惨的生活现状有了充分的认识。在党的二大的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对劳苦群众受压迫的状态做了细致分析。宣言指出,中国三亿的农民因为地少人多、天灾战祸,加之受到军阀盘剥和外国商品的压迫,已经陷人贫困穷苦;手工业者、小店主、小雇主的境遇也异常艰难。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是激发革命力量的导火索。除此之外,党的二大还特别注意到了少年工人待遇不公的问题以及妇女问题,并直言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无产阶级妇女地位已如同奴隶。同时.这种认识反映在共产党员个人身上就是他们立志要为劳苦群众而奋斗的热烈感情。如俞秀松在致父亲的信中说:“我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我在最近的将来恐还不能帮助家中什么....请你们暂且恕我,我将必定要总报答我最可爱的人类!”而关向应在给叔父的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愿,他写道:“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救人民于涂炭,牺牲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此侄素日所抱负.亦侄唯一人生观也。”人民生活的不幸是刺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走向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正是对近代中国人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的直接回应。 3.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大的群众党"定位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充分体现在对自己的定位。上。党的二大指出.中国共产党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深深扎根于群众.使得中国共产党显著区别于一.切资产阶级政党,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 党的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强调了两条组织纪律,其中一条就是“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人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中国共产党指出,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而是“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既是为群众的利益奋斗,就应该深人到群众中去。中国共产党人工作的场所不是研究会、图书馆,而是在群众中。该文的最后再次强调:我们共产党要成为“一个能够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大的群众....我们的活动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党的二大这一.文件对党群关系作了根本性规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一脉相承。在革命实践中.它逐渐发展为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胜利的法宝。而它的出发点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将自己定位为“大的群众党”,就是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作用。要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就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正是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的驱使之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坚守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并从人民群众中得到了不竭的智慧和力量。 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近代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所脱胎的历史环境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具有强烈的使命自觉。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带着使命出生的政党。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在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危机意识之外,同时催生了“中华民族复兴”这一时代使命。它是国人对民族继续奋进向上的期许——中华民族重现作为世界先进民族的荣光。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承接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1."振兴中华”开启对民族复兴使命的思考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在世界文明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又朝的“文景之治”,大唐的“开元盛世”,宋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元明清的辽阔疆域,中华民族有足以骄傲于世界的资本。对于伟大民族的身份追求与人同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灵魂之中。即使是在近代国运低落时期,中国人衣然期待能够重新成为领头船舰,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复兴”口号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九一八”事变之后。但是对于中华民族复兴使命的思考却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萌芽。最早提出“振兴中华”这一时代要求的是孙中山。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阐明了成立兴中会的目的,正式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孙中山认为,要振兴中华,就要推翻已经成为洋人朝廷的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大力发展经济和教育,建设强大的国防。同时,孙中山的“振兴中华”以赶超西方为奋斗目标:“间尝统筹全局,窃以中国之人民材力,而能步武泰西,参行新法,其时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盖谓此也。”)孙中山对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抱有信心,他说:“古时所谓文明之中心点如埃及、希腊、罗马等,皆已不可复者。近日阿利安民族之文明,特发达于数百年前耳。而中国之文明已著于千年前,此为西人所不及,但中间倾于保守,故让西人独步。然近今十年思想之变迁,有异常之速度。以此速度推之,十年、二十年之后不难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即或胜之焉,亦非不可能之事。”与此同时,梁启超以“少F中国”为喻,同样表露了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期盼。他以“人之老少”比拟国之老少”,并指出中华民族的复兴在于少年。梁启超说:“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制造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王也。”此外,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也提出要通过“古学复兴”来实现民族的复兴。 五四时期,国人对于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思考有了进一步发展。一是中华民族”乃境内各民族共同体的观点得到确立和认同,这就使得“中华民族复兴”有了明确的主体指向。二是不同阶层和派别的人继续提出了自己对于民族复兴内涵和路径的思考。孙中山提出要通过恢复民族精神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他指出,中国由“世界中独强”到“现在还不如殖民地”的原因就在于失去了民族精神,因此“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以梁启超、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则发展了清末国粹派以“文化复兴”来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他们提出,通过调和东西方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二者长短互补,可以走出一条中国文化的新出路。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中,李大钊所提出的“青春中华”和“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突出地表现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对于中华民族复兴这--时代使命的自觉意识。 李大钊认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在于青年,提出了“青春中华之创造”,他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写道:“个人有个人之青春,国家有国家之青春。今者,白发之中华垂亡,青春之中华未孕”,"吾人须知吾之国家若民族,所以扬其光华于二十棋之世界者,不在陈腐中华之不死,而在新荣中华之再生;青年所以贡其精神于吾之国家若民族者,不在白发中华之保存,而在青春中华之创造”。这其实暗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民族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青年人,中华民族的民族复兴是由青年人来承担创造的,这一点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论”颇为相似。他在《青春》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凡以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了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者,固莫不唯其青年是望矣。”李大钊号召青年建设“青春中华”的呼唤,已经充分表明了其对民族复兴使命的自觉性。第二层意思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在于维系之前“陈腐中国”,而在于创造一个新的“青春中华”。这就是说,李大钊所理解的民族复兴绝对不是倒退向后的复古,而是要向前发展。这层意思在《新中华民族主义》中表达得更为直接,他说:“今日民族之问题,尤非苟活残存之问题,乃更生再造之问题也。”在文中,李大钊还对中华民族的内涵作了现代性意义上的阐释,他说:“吾国历史相沿最久,积亚洲由来之数多民族冶融而成此中华民族.领域不分,血统全泯也久....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矣。”只有先达成对“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才能达成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认同.前者是后者的理念基础。同时,李大钊还具有相对宽阔的国际视野,指出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于整个亚洲的崛起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使命的积极回应 “民族复兴”是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它是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催生而来。但是“复兴”区别于甚至是高于“救亡”。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一股重要驱动力。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下,如果没有它作为民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那么中华民族将有可能丧失自己作为完整历史文化主体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必然将丧失作为独立民族存在的理由。因此,要使中华民族免于灭亡,就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复兴为使命正是对时代使命的积极回应。 第一,“民族复兴”先要解决民族生存的现实问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国人对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已经有所思考。从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角度来看,这些思考和设想虽然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民族复兴使命的达成必须以民族获得独立和解放为前提。但不论是通过恢复传统文化复兴,还是恢复民族固有精神,或者是将民族复兴使命寄托于青年,都未涉及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问题,也就是说缺乏对于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缺少对社会现实层面的思考。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有两个层次:一是民族在现实层面的生存危机,二是民族在文化层面的传承危机。实现民族复兴就是要解决这两种层面的危机。中国共产党在思考民族复兴使命时,首先关注的就是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如果不能先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不管是恢复国学传统还是培养青年,都将无济于事。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鸦片战争后的历史表明,“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想要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共产党接过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旗帜后,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在革命实践中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便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军阀和国际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痛苦的根源,不打倒二者.就不可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人民群众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但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只完成了民族复兴的使命起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过程的艰辛摸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民族复兴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第二,“民族复兴”必须实现“向前发展”。对民族复兴使命的理解从源头起就存在着“旧”与“新”的分歧。民族复兴是全面恢复国家的旧日荣光,还是要实现新的发展?对于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的民族复兴,是民族实现新发展的复兴。中国共产党要建设一个怎样的新中国.就是在回答该实现什么样的民族复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民族复兴是要“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是什么样的呢?一是它必然是民族系统地全面地向前发展,即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单纯某个方面的兴盛,而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是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均衡发展的复兴。二是它必然是要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复兴,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是新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在旧中国政治、经济条件下产生的 旧文化不能适应新中国新社会的要求。因此,中国新文化是要向前发展,而不是复古倒退。同理,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是要全方面地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践行使命的历程,就是国家走向富强,民族走向振兴,人民走向幸福的征程,就是中华民族全方位向前发展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深刻认识到,党成立时所确立的初心和使命,现在还未最终实现。当下,世情国情党情已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考验着中国共产党把握客观环境的能力,又考验着中国共产党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坚守初心使命就是对能力的锻炼。正因为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的要求愈高,国际国内环境愈复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就愈为重要。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坚定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忘革命先辈们的初心,不忘党为什么而成立,为什么而出发。初心如磐,中国共产党在前进路上就永远充满力量。 以下说法不符合文章观点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