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28 问题

    右点的运笔技法为:左下方入笔至末端向右下略顿、回锋收笔。此说法正确吗?() A: 正确 B: 错误

    右点的运笔技法为:左下方入笔至末端向右下略顿、回锋收笔。此说法正确吗?() A: 正确 B: 错误

  • 2022-05-26 问题

    在《多宝塔碑》临帖中“官”字书写时上宽下略窄,下方的折画要注意长短变化。此说法正确吗?() A: 正确 B: 错误

    在《多宝塔碑》临帖中“官”字书写时上宽下略窄,下方的折画要注意长短变化。此说法正确吗?() A: 正确 B: 错误

  • 2022-06-28 问题

    头部会上下略有点动,一般是在跨出的前脚即将落地时,(),前脚伸直时头朝上。 A: 头开始朝下点动 B: 头开始朝上点动 C: 头不开始点动 D: 头左右晃动

    头部会上下略有点动,一般是在跨出的前脚即将落地时,(),前脚伸直时头朝上。 A: 头开始朝下点动 B: 头开始朝上点动 C: 头不开始点动 D: 头左右晃动

  • 2022-05-29 问题

    关于子宫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成人未孕子宫分为底、体、颈、管四个部分 B: 子宫呈后屈后倾位 C: 正常未孕子宫颈约平坐骨棘平面 D: 呈上、下略扁的梨形

    关于子宫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成人未孕子宫分为底、体、颈、管四个部分 B: 子宫呈后屈后倾位 C: 正常未孕子宫颈约平坐骨棘平面 D: 呈上、下略扁的梨形

  • 2022-05-29 问题

    ‎关于子宫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成人未孕子宫分为底、体、颈、管四个部分 B: 子宫呈后屈后倾位 C: 正常未孕子宫颈约平坐骨棘平面 D: 呈上、下略扁的梨形

    ‎关于子宫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成人未孕子宫分为底、体、颈、管四个部分 B: 子宫呈后屈后倾位 C: 正常未孕子宫颈约平坐骨棘平面 D: 呈上、下略扁的梨形

  • 2022-05-30 问题

    正确的敬礼姿势是() A: 敬礼时上身正直,左手下垂紧贴裤缝,右手迅速抬起,五指并拢自然伸直,中指靠帽檐右角前2cm处(无帽檐中指微接近太阳穴),手心向下略外张(约20°),手腕不弯曲,大臂大约与平行,目视敬礼对象。 B: 敬礼时上身正直,左手下垂紧贴裤缝,右手迅速抬起,五指并拢自然伸直,中指贴近左眉,手心向下略外张(约30°),手腕不弯曲,大臂大约与平行,目视敬礼对象 C: 敬礼时上身正直,左手下垂紧贴裤缝,右手迅速抬起,五指并拢自然伸直,食指贴近头领处),手心与头领垂直,手腕不弯曲,大臂大约与平行,目视敬礼对象

    正确的敬礼姿势是() A: 敬礼时上身正直,左手下垂紧贴裤缝,右手迅速抬起,五指并拢自然伸直,中指靠帽檐右角前2cm处(无帽檐中指微接近太阳穴),手心向下略外张(约20°),手腕不弯曲,大臂大约与平行,目视敬礼对象。 B: 敬礼时上身正直,左手下垂紧贴裤缝,右手迅速抬起,五指并拢自然伸直,中指贴近左眉,手心向下略外张(约30°),手腕不弯曲,大臂大约与平行,目视敬礼对象 C: 敬礼时上身正直,左手下垂紧贴裤缝,右手迅速抬起,五指并拢自然伸直,食指贴近头领处),手心与头领垂直,手腕不弯曲,大臂大约与平行,目视敬礼对象

  • 2022-05-27 问题

    2011年1-9月,电子信息产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91.8亿元(以下略,简称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62.4%,增速高于工业投资35.9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完成投资889.6亿元,同比增长35.6%,增速比8月下降35.2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第二个月月度投资增速低于60%。 2011年1-9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排在前三名的三个行业的投资额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为______。 A: 65.3% B: 62.4% C: 59.5% D: 54.7%

    2011年1-9月,电子信息产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91.8亿元(以下略,简称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62.4%,增速高于工业投资35.9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完成投资889.6亿元,同比增长35.6%,增速比8月下降35.2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第二个月月度投资增速低于60%。 2011年1-9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排在前三名的三个行业的投资额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为______。 A: 65.3% B: 62.4% C: 59.5% D: 54.7%

  • 2022-06-11 问题

    以下哪句描述不符合四足动物的行走运动规律() A: 在行走中,四足动物四条腿两分两合做左右交替成一个完步 B: 时间上,一般四足动物慢走每一个完步大约一秒半钟的时间 C: 走步时为了配合腿部的运动,保持身体重心平衡,头部会上下略有点动,一般是在跨出的前脚即将落地时,头开始朝下点动 D: 四足动物的走路,不同于两条腿的人,比较平稳,没有最高张和最低张

    以下哪句描述不符合四足动物的行走运动规律() A: 在行走中,四足动物四条腿两分两合做左右交替成一个完步 B: 时间上,一般四足动物慢走每一个完步大约一秒半钟的时间 C: 走步时为了配合腿部的运动,保持身体重心平衡,头部会上下略有点动,一般是在跨出的前脚即将落地时,头开始朝下点动 D: 四足动物的走路,不同于两条腿的人,比较平稳,没有最高张和最低张

  • 2022-10-30 问题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的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的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 2021-04-14 问题

    根据案例《<荷塘月色>非指示性教学设计》,可以看出下面对“非指示性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有: 【案例】 《荷塘月色》“非指示性”教学设计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郑逸农 浙江省衢州市第一中学 周晓天一、教师课前告白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中成长,也在语文课中成长。请问,你是怎样意识到自己在语文课中成长的呢?(先让学生好好思考一番)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各位有同感吗?好,接下来就让我们继续在语文课中成长。二、教师激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荷塘月色》,作者是朱自清。提起朱自清,我们马上会想起初中课本上的两个名篇:《春》《背影》。《春》这篇散文中流露出的明丽与喜悦曾经感染过我们,《背影》这篇散文中饱含的父子深情曾经感动过我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荷塘月色》,相信我们会被作者的另一种魅力所吸引。三、初读课文,并说说初读感受1、学生初读课文。 让学生放开声音,自由诵读。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2、交流初读感受。 教师:读一篇文学作品,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请各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初读后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 现在我随机点几位同学说说。(不采用举手的方式,不让课堂一开始就被少数明星学生控制。) 然后教师介绍自己的感受:对我来说,这篇散文不是初读,但我每读一遍,都会被优雅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深深折服。我忍不住会想: 这篇文章诞生将近八十年了,不但不见衰老, 而且始终散发着她永恒的青春魅力,究竟是为什么呢?四、再读课文,并说说再读所知1.学生再读课文。 每人以默读的形式进行,要求读得理性, 读出整体的理解。2.交流再读所知。 教师:刚才我们读了第二遍,现在请每人说说你的再读所知,就是说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些东西。请以上下桌为一小组,每人在小组内认真交流,然后我随机点名。 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参与介绍,说说自己的理解:写了荷塘和月色;两者相互关联, “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五、共选学习主题1.教师引导。刚才我们交流了初读感受和再读所知,这是学习的开始,也是收获的开始。要想有更大的收获,就需要再深入一步,共选一个学习主题,一起研读。如何选择学习点呢?下面我介绍一下方法:首先把作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值得学习的主题都列出来,内容如(真挚的)情感、(深刻的)主题等,形式如(优美的)语言、(巧妙的) 构思等;然后从中确定一个最值得学习的主题。2.学生选择学习主题。学生认真准备后,教师引导:请各位思考和讨论一下,在这些学习主题中,最值得学习的主题是什么。(估计学生会共选优美的语言或者景物描写,课文这点太突出了,学生很容易形成共识。)教师引导:(已经假定选的是优美的语言或景物描写)这里有好几段,我们这节课就选一段集中学习。选哪一段呢?请各位思考和讨论。(估计学生会选第三段:荷塘。这段很突出, 同样容易形成共识。)六、研读欣赏1.教师介绍研读欣赏的方法。 第一,用心体会优美的意境;第二,用眼发现典型的语句;第三,用话表达其中的美妙; 第四,边读边写,细化深化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独立研读欣赏。(10 分钟左右)3.学生交流。先在小组内交流,每人都要说。 然后让每个小组推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参与全班交流。七、提问交流教师引导:每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一些疑问,现在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并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每人完成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和理解。八、教师补充提问设计这一步的目的是继续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以下问题是课前预设的,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些调整,不要生搬硬套。 1. 下面几个比喻句,比喻的相似点是什么?(1)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教师的基本理解:圆形的、舒展的。)(2)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教师的基本理解: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教师的基本理解:若有若无、轻淡缥缈。)2.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说语言美学效果)?(教师的基本理解:形象美、情趣美、音节美。)3. 请用几个词概括一下本段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的特点。(教师的基本理解:优雅、朦胧、恬静。)4. 你觉得品味这段文字需要先感性还是先理性?(教师的基本理解:先感性,在品读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情感熏陶。文学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是非功利的,是美学的、情感的。不能一看文章就是主语谓语宾语地分析肢解。)5. 你是否赞同余光中的评价?(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 99 页)(不求统一,贵在有思想,能自圆其说。教师本人不赞同。)九、教师介绍研读心得 设计这一步的目的是要继续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 先介绍相关研究者的观点:荷香月色,诗情画意(刘泰隆)《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但是,在那诗情画意里,却蕴涵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朱自清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但他却以诗人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限于篇幅,以下略。节选自《朱自清作品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再介绍自己的:作者有一双细腻的眼睛。他能发现眼前优雅的美景,深受感染和陶醉,并让读者也受到感染和陶醉。作者又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借助比喻、通感、拟人、叠字等手法,尽情演绎语言之美, 让我们享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十、反省刚才的学习比如优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再比如自己在学习中注意到了什么、疏忽了什么。十一、美读每人自由朗读,读出情感美、读出节奏美, 读出感受、读出享受。十二、自选学习主题教师介绍选择原则:根据“扬长式”学习或“补短式”学习的原则,选择一两个学习主题,即这个主题或者是自己原来就有较好的学习基础或学习兴趣的,或者是自己原来缺少学习基础或不太感兴趣但需要学习的。1.学生自选欣赏。给 8~10 分钟。2.小组交流介绍。每人都必须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研读心得 3.教师介绍。 作为自选式学习,我喜欢下面这些创新性表达:“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个比喻很新颖,让人想到月光照下来和水向下流的相似之处。一个“泻”字,静景动写,把月光写动了,写活了。“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个比喻让人想到叶子和花的纯净可爱,又让人想到它们在月光下的朦胧、恬静和柔媚。“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个通感让人想到了月光和月影之间的和谐、温馨和美好。“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让人想到树缝里的灯光的昏暗和没有精神。……十三、总结本次学习收获每人都要总结,然后教师随机点几个学生说说,上、中、下三种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要点到。十四、课外书目推荐教师: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下面向大家推荐课外阅读书目——1. 刘泰隆的《荷香月色,诗情画意》;2. 吴周文的《谈〈荷塘月色〉》;3. 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4. 钱钟书的《通感》。十五、教师结束语 让我们记住“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不断地在语文课中自主地、自由地成长

    根据案例《<荷塘月色>非指示性教学设计》,可以看出下面对“非指示性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有: 【案例】 《荷塘月色》“非指示性”教学设计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郑逸农 浙江省衢州市第一中学 周晓天一、教师课前告白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中成长,也在语文课中成长。请问,你是怎样意识到自己在语文课中成长的呢?(先让学生好好思考一番)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各位有同感吗?好,接下来就让我们继续在语文课中成长。二、教师激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荷塘月色》,作者是朱自清。提起朱自清,我们马上会想起初中课本上的两个名篇:《春》《背影》。《春》这篇散文中流露出的明丽与喜悦曾经感染过我们,《背影》这篇散文中饱含的父子深情曾经感动过我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荷塘月色》,相信我们会被作者的另一种魅力所吸引。三、初读课文,并说说初读感受1、学生初读课文。 让学生放开声音,自由诵读。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2、交流初读感受。 教师:读一篇文学作品,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请各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初读后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后) 现在我随机点几位同学说说。(不采用举手的方式,不让课堂一开始就被少数明星学生控制。) 然后教师介绍自己的感受:对我来说,这篇散文不是初读,但我每读一遍,都会被优雅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深深折服。我忍不住会想: 这篇文章诞生将近八十年了,不但不见衰老, 而且始终散发着她永恒的青春魅力,究竟是为什么呢?四、再读课文,并说说再读所知1.学生再读课文。 每人以默读的形式进行,要求读得理性, 读出整体的理解。2.交流再读所知。 教师:刚才我们读了第二遍,现在请每人说说你的再读所知,就是说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些东西。请以上下桌为一小组,每人在小组内认真交流,然后我随机点名。 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参与介绍,说说自己的理解:写了荷塘和月色;两者相互关联, “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五、共选学习主题1.教师引导。刚才我们交流了初读感受和再读所知,这是学习的开始,也是收获的开始。要想有更大的收获,就需要再深入一步,共选一个学习主题,一起研读。如何选择学习点呢?下面我介绍一下方法:首先把作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值得学习的主题都列出来,内容如(真挚的)情感、(深刻的)主题等,形式如(优美的)语言、(巧妙的) 构思等;然后从中确定一个最值得学习的主题。2.学生选择学习主题。学生认真准备后,教师引导:请各位思考和讨论一下,在这些学习主题中,最值得学习的主题是什么。(估计学生会共选优美的语言或者景物描写,课文这点太突出了,学生很容易形成共识。)教师引导:(已经假定选的是优美的语言或景物描写)这里有好几段,我们这节课就选一段集中学习。选哪一段呢?请各位思考和讨论。(估计学生会选第三段:荷塘。这段很突出, 同样容易形成共识。)六、研读欣赏1.教师介绍研读欣赏的方法。 第一,用心体会优美的意境;第二,用眼发现典型的语句;第三,用话表达其中的美妙; 第四,边读边写,细化深化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独立研读欣赏。(10 分钟左右)3.学生交流。先在小组内交流,每人都要说。 然后让每个小组推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参与全班交流。七、提问交流教师引导:每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一些疑问,现在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并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每人完成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和理解。八、教师补充提问设计这一步的目的是继续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以下问题是课前预设的,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些调整,不要生搬硬套。 1. 下面几个比喻句,比喻的相似点是什么?(1)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教师的基本理解:圆形的、舒展的。)(2)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教师的基本理解: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教师的基本理解:若有若无、轻淡缥缈。)2.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说语言美学效果)?(教师的基本理解:形象美、情趣美、音节美。)3. 请用几个词概括一下本段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的特点。(教师的基本理解:优雅、朦胧、恬静。)4. 你觉得品味这段文字需要先感性还是先理性?(教师的基本理解:先感性,在品读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情感熏陶。文学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是非功利的,是美学的、情感的。不能一看文章就是主语谓语宾语地分析肢解。)5. 你是否赞同余光中的评价?(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 99 页)(不求统一,贵在有思想,能自圆其说。教师本人不赞同。)九、教师介绍研读心得 设计这一步的目的是要继续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 先介绍相关研究者的观点:荷香月色,诗情画意(刘泰隆)《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但是,在那诗情画意里,却蕴涵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朱自清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但他却以诗人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限于篇幅,以下略。节选自《朱自清作品欣赏》,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再介绍自己的:作者有一双细腻的眼睛。他能发现眼前优雅的美景,深受感染和陶醉,并让读者也受到感染和陶醉。作者又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借助比喻、通感、拟人、叠字等手法,尽情演绎语言之美, 让我们享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十、反省刚才的学习比如优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再比如自己在学习中注意到了什么、疏忽了什么。十一、美读每人自由朗读,读出情感美、读出节奏美, 读出感受、读出享受。十二、自选学习主题教师介绍选择原则:根据“扬长式”学习或“补短式”学习的原则,选择一两个学习主题,即这个主题或者是自己原来就有较好的学习基础或学习兴趣的,或者是自己原来缺少学习基础或不太感兴趣但需要学习的。1.学生自选欣赏。给 8~10 分钟。2.小组交流介绍。每人都必须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研读心得 3.教师介绍。 作为自选式学习,我喜欢下面这些创新性表达:“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个比喻很新颖,让人想到月光照下来和水向下流的相似之处。一个“泻”字,静景动写,把月光写动了,写活了。“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个比喻让人想到叶子和花的纯净可爱,又让人想到它们在月光下的朦胧、恬静和柔媚。“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个通感让人想到了月光和月影之间的和谐、温馨和美好。“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让人想到树缝里的灯光的昏暗和没有精神。……十三、总结本次学习收获每人都要总结,然后教师随机点几个学生说说,上、中、下三种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要点到。十四、课外书目推荐教师: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下面向大家推荐课外阅读书目——1. 刘泰隆的《荷香月色,诗情画意》;2. 吴周文的《谈〈荷塘月色〉》;3. 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4. 钱钟书的《通感》。十五、教师结束语 让我们记住“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不断地在语文课中自主地、自由地成长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