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举一反三
-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五方之民”指( ) A: 华夏、东戎、南蛮、西夷、北狄 B: 华夏、东夷、南戎、西蛮、北狄 C: 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D: 华夏、东狄、南蛮、西戎、北夷
- 周朝以中原地区华夏族为中心,将四周民族称为夷、蛮、戎、狄,统称为____
- 历史发展到了周代,华夏既包含了夏商周三族的华夏人,又包含华夏化了的( )。 A: 夷人 B: 蛮人 C: 戎人 D: 狄人
- 我国北方出现以燕国为中心,与山戎.北戎融合的现象是在()。 A: 西周前期 B: 西周后期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 祖先祭祀活动受到华夏先民特别的重视。直到战国时期,人们仍保持这一传统,将祭祀与战争相提并论,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内容
- 0
华夏族群在秦汉时期的400余年中,与周边其他族群不断交往融合.繁衍生息.成长壮大,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 ) A: 华夏族 B: 戎族 C: 汉族 D: 少数民族
- 1
尧、舜时期,山戎、北戎生活在大兴安岭南部的辽西地区?
- 2
齐国伐山戎以救燕国,第一次代表华夏共同体的“攘夷”行动,是在()。
- 3
祖先祭祀活动受到华夏先民特别的重视。直到战国时期,人们仍保持这一传统,将祭祀与战争相提并论,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A: 正确 B: 错误
- 4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最接近本句中“中国”本意的是() A: 清前期中国幅员 B: 中国本部 C: 先秦华夏族地区 D: 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