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28
    清代学者陈禮说:“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试对这段话进行评述。
  • 这两句话说明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也说明了文字的基本性质——文字是用书写/视觉形式对语言进行再编码的符号系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这段话反映了语言在信息传递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主要是以口头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但是由于声音的易逝性,所以其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因而在其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文字,文字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是语言的拓展。(2)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语言中的语素、词这些单位包括音和义两个方面,文字是对语言中这些小的音义结合体的再编码。作为书写/视觉符号,文字除了语言的音、义之外,还有自己的形体。即,文字有形、音和义三个方面。(3)语言是一种系统,文字也是一种系统。语言有大小不同的、音义结合的各级单位,有单位的聚合类和组合规则;文字也有大小不同的各级形体单位,有文字单位的聚合类和组合规则。同时,由于文字是对语言的再编码,所以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文字的组合规则与语言的组合规则有着系统的对应关系。(4)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文字系统必然有一级较小但不是最小的形体单位对应于语言的某一级音义结合的小单位。即,文字必有一级较小的单位是可以用语言中的音读出来并表达语言中音义结合体的意义的。(5)尽管不同的文字形体不同,所对应的语言单位的大小不同,但文字系统有某一级文字单位对应着语言的一级单位(音义结合体),这一点则是相同的。如拼音文字一般是以文字系统中的次小单位——前后由空格隔开的一串字母——对应语言中的次小的语法单位(音义结合的“词”)。英文的book,字母串“book”是形,[buk]是音,“书”是义。汉文则一般以占据一个方块空间的形体单位“字”对应汉语里的最小语法单位、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

    内容

    • 0

      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

    • 1

      文字是语言的“意与声之迹”,是在______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语言的______符号。

    • 2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出自:________。 A: 《史记》 B: 《乐记》 C: 《乐书》 D: 《春秋》

    • 3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 4

      中国大学MOOC: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段文字出自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