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陈禮说:“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试对这段话进行评述。
举一反三
-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东塾读书记》卷11)说这句话的人是
- 中国大学MOOC: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东塾读书记》卷11)对于清代陈澧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这段话出自 A: 王力《汉语史稿》 B: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C: 陈澧《东塾读书记》 D: 王念孙《读书杂志》
- 清代学者陈澧说“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这说明( ) A: 文字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空上的局限,扩大了交际功能 B: 文字比语言更重要 C: 语言因为有了文字而具有了交际功能 D: 当今社会文字比语言更重要
-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东塾读书记》卷11)对于清代陈澧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古代的口语有空间局限,不方便让距离很远的人听到。 B: 古代的口语有时间局限,不方便让后代的人听到。 C: 文字能够让口语表达的意思传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 D: 文字和语言是同时产生的。